根據公司經營發展規劃,基于雙方長期以來的友好合作關系,公司全資下屬公司Canadian Solar (USA) Inc.與某海外客戶簽訂美國市場光伏組件長單銷售合同,銷售規模合計約7GW,客戶對其中3GW有選擇執行權,需要提前2年確認。
此外,8月9日阿特斯在接受機構調研時也指出,公司正在德克薩斯州梅斯基特建立一個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基地,年產量為5GW,工廠預計將在2023年底左右開始生產。目前整個項目進度正常推進中。
隆基、晶澳、晶科等多家龍頭進軍美國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除阿特斯外,今年開始,已有包括晶澳、隆基、晶科等光伏龍頭先后宣布進入美國市場。
1月份,晶澳科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年產能2GW組件的工廠,計劃今年四季度投入運營;
3月隆基綠能與美國清潔能源開發商Invenergy合作,在美國俄亥俄州建設5 GW光伏組件廠,該項目施工計劃與4月開始,預計2023年底運營,預計年底投運后將成為美國目前最大的光伏組件制造廠之一;
4月份,晶科能源宣布將投資5200萬美元用于擴大其在美國的唯一生產太陽能組件廠,目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杰克遜維爾市批準了對該項目的撥款。
不過,與中企光伏龍頭相比,外企涌入美國市場更加激進。自去年美國發布《通脹削減法》以來,已經有包括FirstSolar 、REC、韓華、梅耶博格、SPI、SEG以及多家印度大廠先后宣布赴美國新建光伏工廠或擴大產能。
組件競爭或將擴散到美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多家赴美建廠的企業絕大多數是沖著組件環節去的,而在硅片、硅料等偏上游的環節的企業少之又少,僅少數一體化印度企業計劃進入美國建廠。
導致該現象的原因,或因美國產業鏈配套不完善,此外,今年以來硅料價格連續下跌,利潤下降或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美國有較大硅料產能規劃的有REC,以及少數印度一體化企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外企爭相涌入美國市場,還有奔著《通脹削減法》的補貼去的,主要是被該法案對可再生能源制造業的“闊綽”補貼和稅收優惠所吸引,最終擴出來的產能也不一定會達到預期。
有趣的是,從出發點來看,《通脹削減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擺脫中國光伏產業鏈,若以上企業擴產順利,組件環節的產能集中釋放或將進一步刺激美國市場對上游原材料的需求,而在美國本土硅料硅片產能缺乏的情況下,或許反過來加深對中國光伏產業鏈的依賴,這對于美國建立光伏制造產業鏈的目標而言,無疑也出現了違背,而組件環節的競爭或將擴散到美國市場。
作者: 來源:SOLARZOOM光儲億家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