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交上了更有分量、更有質量、更有活力的精彩答卷!敝袊瘜W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在近日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表示,2023年,我國儲能累計裝機約為83.7GW,儲能投運項目累計達1588個,相比2022年增長70.4%。
儲能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巨大競爭壓力。采訪中,業內人士紛紛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今年競爭更白熱化”“儲能產業將深度調整”“年底將看出誰在‘裸泳’”。
產能過剩跡象顯露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2023年新投運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超260%。當前,儲能行業的發展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隨著新能源并網需求增加,儲能行業的市場需求也不斷攀升。與此同時,局部地區或部分儲能產品類型已存在階段性產能過剩風險。
“儲能行業正經歷加速競爭過程。”錦浪科技副總經理陸荷峰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市場擴產的動向被過度強調,因為2022年海外市場需求激增帶來短期缺貨,導致2023年上半年海外客戶大量囤貨,疊加中國供應商強大的交付能力,雖然2023年的海外裝機還是快速增長,但是高庫存導致2023年下半年發貨需求減弱。”
陸荷峰預計,海外儲能市場今年全年會呈現正常的持續增長態勢!暗,由于2022年需求旺盛,行業裝機快速增長,讓產能擴張明顯加快,也讓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不僅行業內的企業擴產,行業外的企業也跨界儲能。2024年隨著擴產產能的逐漸釋放,供給過剩壓力會加大,儲能供給端競爭趨于激烈。隨著行業在整合期加快優勝劣汰,具備技術、成本和資金優勢的實力頭部企業會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長期競爭力!
“當前,儲能行業過剩問題不是很明顯,甚至部分儲能系統關鍵器件還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因部分廠家對外公布的是宣稱產能,有一定夸大,很多廠家增加產能,為的是今后幾年,是長遠規劃!敝袊姎庋b備集團河南許繼電力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剛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儲能行業現階段產能擴張較快的是儲能電芯,現有產能大于市場需求。“儲能整體市場增速不會像去年那樣迅猛,其發展潛力依然巨大,目前市場對于增速的預期更為理性。許多廠商正處于觀望狀態,以期在儲能電芯價格低谷時采購!
多重因素導致行業擴張
儲能顯出產能過剩苗頭,業內人士認為,源于多方面原因。政策導向層面,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考慮,鼓勵投資建設儲能項目,導致一定程度的產能擴張。技術發展上,儲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產品更新換代加快,舊技術或產能在短時間內變得過剩。
“最重要的是在市場預測方面,企業在市場預測上存在過度樂觀情況,導致產能擴張超出市場需求!蹦隙茧娫磭鴥葼I銷中心副總裁于建華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根源在于市場對儲能的理解和認知仍然不足,很多人對儲能的市場空間和商業價值匹配度缺乏準確判斷!
此外,在新能源政策激勵下,企業和資本會沖動投資、擴大產能,而忽視了市場實際需求和自身消化能力。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相對過剩的產能中自然淘汰,將促進儲能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儲能產能過剩苗頭導致有些產品供應過剩,從而對儲能產品價格產生下行壓力。“成本下降短期內可能讓大家感受到一些壓力,但從長期來看,這是儲能行業走向良性、健康發展的信號!庇诮ㄈA表示。
換賽道是商業發展必經階段
“今年,很多儲能企業會轉換賽道,這個過程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很多企業在沒有準備好時就進入儲能領域,結果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在賽道上持續發展,于是選擇退出,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領域!庇诮ㄈA表示,“這是正常商業發展的必經階段,這個過程讓儲能產業變得更加理性!
廣州智光儲能董事長姜新宇也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經過深度調整后,儲能企業倒閉或改行是正,F象。“不應簡單將這種現象稱為‘被淘汰’,有的企業只是改變了經營方向。儲能產業鏈很長,如果因為行業熱度而跨到一個自身并不太熟悉的領域,會因為技術儲備不足,或者對行業不了解而被誤導。”
面對潛在的產能過剩風險,受訪業內人士普遍建議,首先,加強政策引導,國家應不斷完善儲能行業的政策體系,引導地方和企業理性投資,防止低水平和重復建設。其次,應加強對儲能行業的監管,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防止無效和低效產能的產生。再者,協會和企業應加強市場研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計劃,避免盲目擴張。最后,企業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優化產能結構,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產能。
在姜新宇看來,企業應找準自己的優勢,避免盲目跟風,要在自身擅長的領域內深耕細作。與此同時,企業需深入理解市場,對自身的能力和風險有清晰認知,以確保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穩健發展。
于建華也認為,未來儲能行業的競爭將是一個多維度、綜合性的競爭,企業需要不斷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同時關注政策環境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以適應行業的發展趨勢。
作者:蘇南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