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為何破產?
破產的企業在找借口時,往往都會說來自中國的不正當競爭以推卸責任,筆者就此簡單分析其中的幾家公司,來看看他們為何破產:
Spectrawatt(英特爾子公司)—— 一招臭棋
Inter在2008年宣布剝離太陽能業務啟動的努力,形成獨立的名為Spectrawatt的公司,英特爾投資5000萬美元,并加入了Cogentrix能源、高盛子公司PCG清潔能源和索倫(Solon)公司等股東。2010年5月行業形勢最好的時候開業,年底即關閉工廠,該公司把問題歸咎于供應商糾紛和各國(實特指中國)對電池制造商有更高補貼和勞動力成本更低。但筆者看來在行業頂峰貿然輕進,沒有積累、沒有渠道、甚至談不上技術,實在是臭得不能再臭的一招臭棋。實在難以想象這就是集合了英特爾、高盛等大牛們做出來的產物。
Solon——驕傲輕敵
順帶一提,索倫公司也于2011年12月破產,這是德國最早上市的太陽能企業,類似尚德一樣,很多德國光伏公司由Solon的老員工成立(如Q-cells)或于其中就職的。Solon的問題是歐洲人普遍存在的,危機感不強,輕視對手,而且對于成本問題始終不能正視。歐美企業往往避談成本,經常以”20年”或“25年”的質量為由回避,但當中國的產品能夠做到這點時,他們喪失的不只是心理上的優越感。
而且Solon在06年以后四處投資,但基本都以失敗告終。相比其它企業,Solon幸運的被阿聯酋光伏企業收購,保住了近500名員工的工作,今年五月,Solon持有在美亞利桑那的一個10MW的光伏發電項目被Duke Energy收購。
Evergreen Solar——技術是把雙刃劍
2011年1月,Evergreen已將全部產能轉移到中國大陸;5月,業內分析該公司資金水位降低至預警線,恐關門歇業,同年8月15日,該公司正式宣布破產,并列出4.856億美元的債務。但同時Evergreen希望保留武漢的工廠——艾格太陽能。
Evergreen Solar的新的拉單晶技術據稱能降低1/3的成本,也獲得了能源部3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及各界的關注,但筆者認為新技術的開發加速了該公司的失敗:技術型公司往往在成本控制細節和渠道等方面做得不夠,而且沒有通過商業實踐的技術實在不能算是好的技術。有美國民眾對此評論:“有人會投資一個從沒賺過錢的公司,而且是用著納稅人的錢,冒高風險,簡直是搞笑!”類似的抨擊還存在于Solyndira,美國能源部等部門為求自保,希望將矛頭引向中國自然正常不過。
另外將工廠設在武漢在筆者看來也是匪夷所思。無政策、無項目、無產業集群、無人才優勢也沒有良好的供應鏈,Evergreen在進入中國前一定是沒有仔細的考察了解中國國情和光伏行業,為其買單實屬必然。
Solyndra——最著名的破產者
Solyndra可謂業內最著名的破產企業。2009年該公司獲得了5.35億美元貸款,2010年奧巴馬訪問這家公司的工廠,美國能源部也擴大了對該公司的貸款擔保額度.2011年8月底,Solyndra成為當月美國第三家破產的光伏企業,這使得美國總統奧巴馬和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麻煩不斷:許多官員質疑Solyndra貸款的非正常快速,而在發放貸款前一周,奧巴馬一位資深顧問在白宮見了Solyndra最主要投資者,億萬富我喬治。凱撒,他也在2008年為奧巴馬大選捐款至少5萬美元。美國眾議院能源及商務委員會主席稱:“Solyndra破產只是這個失敗的貸款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媒體認為損失的貸款影響了更多可再生能源公司的成功,在Solyndra之后,另外一家光伏公司Solar City的2.75億美元的貸款申請被拒絕。
Solyndra的失敗在于許多半路出家的投資者總會制定雄心勃勃的計劃,力圖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超越現有業內巨頭。這時,革命性的技術聽起來吸引力很大,但這意味著獨立承擔所可能出現的所有風險,所以在2008年First Solar風頭最勁時,具備壓倒性的優勢,但對晶硅系市場的擾動不大;而2010年后,FirstSolar只得獨立應對行業進一步壓縮成本的要求,晶硅系廠商卻是數千家共同努力。而Solyndra的投資,賭博性質更濃,很可惜,它不是莊家,也押錯了寶。類似的還有Konarka Technologies,一家同樣做薄膜的公司,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稱其破產原因在于技術與戰略的失敗。
Q-cells——成本Hold不住
曾經業內最大的企業Q-cells的破產讓人不勝唏噓。
Q-cells的原因簡單、直接,也更具代表性——成本。2011年Q-cells營收10.2億歐元,比2010年銳減3.3億,虧損高達8.46億歐元,債轉股計劃失敗后,Q-cells只得啟動破產程序。
2011年大部分企業都以虧損告終,但Q-cells2011年的年度毛利率達到了-6%,中國尚德、英利以及天合的年度毛利率仍然能夠保持在12.3%、16.7%和16.2%,隨著德國補貼的下降,光伏企業大多面有菜色。但Q-cells為代表的德國企業,這些“富家子”們顯然不如中國企業更具適應性。
不過Q-cells仍然具備行業領先性,因此多方伸出了橄欖枝,其中Q-cells旗下薄膜子公司Solibro被漢能收購,對此舉筆者不想做過多評價,漢能能從收購的鉑陽太陽能手中簽訂200億元的設備,收購Solibro并不令筆者意外,只是不知漢能對外公布2.1GW的薄膜產能,究竟銷售情況如何?
組件業務方面,有消息傳說韓華新能源有意收購,雙反態度曖昧,但尚未有正式消息傳出,在這里祝福Q-cells,早日王者歸來。
大戰升級?中國與西方的新能源爭奪戰
相較而言,西方國家的企業更追求安穩,在市場方面進取心不足。筆者在國外參加InterSolar等展會時,詢問國外的逆變器、材料等廠家是否有意進入中國市場,大多數都是搖頭,其中還包括一些占據市場優勢的行業巨頭。而中國企業的進取心有目共睹,以6月結束的InterSolar慕尼黑展為例,此次雖然攤位均不同程度縮水,但國內叫得上名的企業幾乎都前去參加。這也是為什么中國能從無到有,在沒市場、沒技術、沒原料這樣“三頭在外”的情況下做到世界第一。
從國際形勢看,美國、歐洲經濟形勢都不景氣,這時一個強有力的中國對未來的經濟形勢將帶來極大的變數。而新能源做為未來經濟的復蘇點,他們當然不愿意看到中國不止跟他們站在了同一起跑線,而且已經反超領先。因此美國雙反初裁決定很大程度上出于對中國的敵視態度,那么歐洲也很有可能如此判定。這樣影響的將不僅僅是單純的光伏業,在中國反擊后,中歐貿易很可能出現倒退局面,這對目前本已危機的經濟形勢來說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