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黑洞”
近百名基建商,總額5億元的工程款,在賽維目前的債務總額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賽維LDK此前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其總資產為66.37億元(約合人民幣422億元),總負債為59.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了創紀錄的89.82%。
其中,賽維LDK旗下中國境內的核心實體公司——江西賽維,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總資產為302.8億元,總負債為266.76億元。
而在2011年發布的“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中,江西賽維披露了其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債務明細。當期,其總額高達236.32億元的總負債主要包括:銀行借款125.85億元,以及與業務往來相關的“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其它應付款、預收款項”,合計104.4億元。
2012年上半年,在賽維LDK危機爆發之后,哪些銀行被卷入了這個“債務黑洞”,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從江西賽維這份“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中,或可窺見一斑,尤其是那些向賽維提供“長期借款”的銀行。
截至2011年3月31日,江西賽維的幾個主要債權銀行分別為:國開行,長期借款約14億元,短期借款約11億元;中國銀行,長期借款約6億元,短期借款約12億元;建設銀行,長期借款約8億元,短期借款約2億元;招商銀行,長期借款3億元,短期借款約11億元;交通銀行,長期借款2億元,短期借款約3.2億元;徽商銀行,長期借款5億元。此外,合肥高新創業園管理公司還通過“委托貸款”方式,向江西賽維合肥公司提供資金8.6468億元。
而賽維對供應商的債務,則主要體現在“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之中。截至2012年3月31日,賽維LDK的這一數字為1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0億元。2011年以來,一批曾經在賽維LDK扶持下成長起來的供應商,成為其“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受害者。
以向賽維提供碳化硅、切割線、切割液、坩堝等輔料的供應商為例,2011年,對于碳化硅供應商新大新材、切割液供應商奧克股份來說,賽維LDK均是最大的客戶。不過,截至2011年底,在新大新材、奧克股份的“應收賬款”中,排在第一位的同樣是賽維,分別為1.79億元和1.47億元。
2012年7月底,談到目前的資金壓力,賽維LDK財務部門一位人士稱,形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整個行業的欠款都比較嚴重,賽維在回籠資金上出現了問題,“我們也有30多億元人民幣應該回收的賬款。你要我的賬,我要別人的賬”。
賽維LDK2011年年報顯示,當年,雖然其主營業務收入從2010年的25.09億美元下滑至21.58億美元,但其應收賬款卻由2010年的3.84億美元,上升至4.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24億元。上述人士稱,目前,賽維的財務部、法務部已經派了一批人在外面追債,“上級給的壓力是,給你幾天時間,如果欠款要不回來,工資都不發”。
“我們一直有計劃要還供應商的錢,也已經列了一個清單,但資金鏈緊張,實在難以周轉。”這位賽維財務部門人士稱,“銀行的錢,現在是政府在幫著還。說句實話,我們現在是口袋空空。”
來自“新余市駐江西賽維公司幫扶工作組”的一份文件顯示,“7月11日,江西賽維公司可用資金約為20.2億元,其中含‘發展穩定基金’20億元”,該基金由江西省財政出資。也就是說,賽維的自有資金僅為2000萬元。這也與彭小峰7月初所說的“公司賬面上只剩下幾千萬的資金”相驗證。而對于總資產高達66.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2億元)的賽維來說,這點現金,的確可謂“口袋空空”。
“賽維就是一條連續作業的生產線,必須有不斷的資金流,才能保證它的正常生產。”上述賽維財務人士說,“如果賽維能在2011年獲得大量的現金和預付款的話,現在的情況不會如此糟糕了。”
“高強度”資本
顯然,賽維更愿意將其目前面臨的困境,歸咎于行業。在賽維LDK2012年一季報發布時,彭小峰說:“整個光伏產業產能持續過剩以及光伏產業鏈價格下滑已嚴重影響了我們公司的收益,并對我們公司的利潤率產生了負面影響。”
2011財年,賽維LDK實現營業收入約21.6億美元,同比下滑14%,凈虧損約6.1億美元,而其2010年的凈利潤高達2.9億美元。2012年一季度,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其營收同比下滑近74%,凈利潤同比下降336%,凈虧損1.69億美元。
的確,2011年以來,整個光伏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陣痛。因為,政策依然是決定光伏市場冷暖的首要因素。2011年,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紛紛下調光伏補貼額度,當年年底,美國又啟動了對中國光伏的“雙反”調查,這讓受2010年市場回暖刺激、大干快上的中國光伏業整體陷入被動。海通證券(8.60,-0.02,-0.23%)的報告顯示,2010年光伏市場的高利潤率、高回報和低進入壁壘,導致2011年全產業鏈產能擴張超過50%。
伴隨產能過剩而來的,是光伏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來自Solarbuzz的數據顯示,光伏業上游主要原料——多晶硅的價格,從2011年一季度的65美元/ 公斤下降至2011年四季度的30美元/公斤,而 2012年8月的價格,更是進一步下滑至22美元/公斤。受此影響,下游硅片、電池、組件等產品的價格,也應聲大幅下跌。
不過,如果是行業整體下滑,那么,賽維LDK何以會遭遇明顯大于同行的危機,并成為最被期待倒閉的光伏企業?
“賽維的情況,不代表光伏行業的現狀。”在國內一家商業銀行風險控制部門負責人李華看來,賽維LDK的全產業鏈擴張,以及彭小峰對“資本密集型項目”的偏愛,才是其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LDK一直在玩高資本密集型的項目,所以,它對資本的使用效率不是太敏感。而其它中國光伏企業,大多是制造電池片、組件起家的,精打細算慣了,往往一看要投這么多錢,就算了,還是緩緩吧。”
2005年7月,之前從事勞保用品生意的彭小峰帶著3億元的原始資本,進軍光伏行業。彼時,國內企業涉足最多的光伏環節是太陽能電池,而彭小峰則另辟蹊徑,選擇從當時國內尚屬空白的中端環節硅片入手。
而彭小峰的“高強度資本”策略,在當時奇貨可居的硅片業務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到2009年,賽維能夠一直在硅片業務上保持領先,最重要的原因是擁有設備。” 前述賽維資深員工胡剛平對本刊記者稱,“我們買斷了供應商70%的產能,這就意味著,別的企業想進入這個行業,最多只能拿到另外30%的產能。也就是說,這一年,它永遠也趕不上賽維。”據其介紹,2007年賽維從全球最大鑄錠爐供應商GT solar手中購入了150臺設備,2008年增加至約300臺。目前,賽維共擁有419臺GT solar多晶硅鑄錠爐。
“雖然,一臺硅錠爐當時的價格高達四五百萬元,但一個硅錠爐出產1萬多片硅片,我們一買來就使用,只要一臺爐子能提前10個小時安裝好,就能給公司帶來很大的利潤。那時候,我們干得熱火朝天,一部分人瘋狂地安裝爐子,另一部分人瘋狂地調試爐子。”胡剛平說。當然前提條件是,“2008年,硅片每片的價格是80多元錢”,并且,在之后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