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SE)最新發布的行業研究報告引發全球光伏產業關注。
數據顯示,2024年單晶硅光伏組件的實際功率輸出平均比標稱容量低1.2%,雖較2023年1.3%的差距略有改善,但這已是行業連續第8年出現實際發電量低于額定值的現象。
數據來源:Fraunhofer ISE
自2012年起,該研究所已對全球15家頭部企業生產的7萬塊組件進行實驗室測試。值得關注的是,研究團隊特別排除了實驗室數據與標稱值完全吻合的樣本,這種選擇性取樣方式揭示出行業潛規則——部分企業可能通過優化測試條件虛報標稱功率。數據顯示,組件實際功率在標稱值的±1%間波動,2023年1.3%的負偏差創下歷史新低,而2024年的微弱改善被視作產業覺醒的信號。
按照德國光伏裝機市場推算,1.2%的功率衰減意味著2024年新增的16.2GW裝機量中,約195MW發電能力打了水漂。這一數字相當于德國第三大太陽能電站——位于勃蘭登堡州的"諾德太陽能公園"(Nord Solar Park)的總裝機容量。行業分析師指出,若按當前0.03歐元/千瓦時補貼標準計算,僅德國市場每年因此造成的發電收益損失就超過500萬歐元。
此外,研究報告同步揭示了兩大核心問題:
技術層面:去年發現的TOPCon電池隧穿氧化層缺陷問題仍未解決,該技術路線在實驗室測試中表現出比傳統PERC電池更高的衰減率;
供應鏈隱患:第三方檢測機構Kiwa PI柏林的報告顯示,美國、印度和老撾產組件不合格率顯著偏高,其中東南亞地區因電解液污染導致的效率衰減尤為突出。
面對持續的性能危機,全球光伏產業正在采取應對措施,例如,在中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已啟動"零衰減組件"認證體系,要求組件功率在25年運營周期內衰減不超過5%;歐盟也在修訂《光伏組件能效標簽法規》,計劃于2025年實施更嚴格的功率測試標準。
盡管當前組件價格已降至歷史低位,但性能可靠性正成為投資者新的關注點。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最新報告顯示,包含性能保證條款的光伏項目融資成本較普通項目高出15-20個基點。分析師認為,這場"功率真實戰"或將重塑行業格局,具備技術優勢和完整質量追溯體系的企業有望獲得更大市場份額。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施塔芬斯泰因舉辦的第40屆光伏symposium上,Fraunhofer ISE主任Daniel Phillip坦言:"當光伏發電占比突破20%時,每0.5%的功率誤差都將放大成數十億歐元的資產減值。"
作者: 來源:SOLARZOOM光儲億家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