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還是狂人,有的時候并不那么容易區分。
“我的目標是2020年以前,把漢能做成萬億市值的公司。”漢能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李河君沒有什么夸張表情地說。
但在旁人聽來,這句話產生的效果很可能是:他瘋了嗎?——一家涉足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何以能在未來7年時間里,在“國家隊”占據著絕對優勢的能源行業,實現連五大國有電力集團至今都未敢放言的目標?
坐落在北京北五環的漢能控股集團總部,挑高的會客廳、碩大的會議桌、厚重的書柜,處處昭顯這里的主人是個喜歡大場面的人。
“漢能的品牌定位是做全球新能源領導者”,這是李河君的宏偉表述。坐擁600萬千瓦水電和131兆瓦風電,但這一次,漢能控股卻是要在光伏上一展拳腳。
2012年7月28日,在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第三次會員大會上,李河君連任了商會會長。6年前,“陰差陽錯”的當上了首任新能源商會會長的李河君,被施正榮、劉漢元、徐建新、高元坤等一撥搞光伏的企業家包夾著,但李河君卻是個光伏局外人,漢能控股彼時只有水電和風電。
“其實,那個時候,我對太陽能可以說一竅不通,也很不看好太陽能。”相比水電一毛多錢的成本,3塊錢的光伏發電成本在李河君看來,根本不知道是在“搞什么名堂”。
光伏發電成本要從3塊錢降到1塊錢需要30年,要降到5毛錢左右,跟水電、火電平價需要50年。這也是當時業界的一個“普遍判斷”。
但實際上,光伏發電成本從3塊降到1塊錢,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周期直接刺激到了李河君的神經,而三年時間始終在“圍觀”的漢能,在2009年殺入了光伏市場。
次年開始,漢能控股便在全國范圍內“跑馬圈地”建光伏產業基地,以“黑馬”姿態殺入光伏的漢能,一出手就讓業界為之一震。
接踵而來的便是圈里圈外的質疑聲:后進者李河君棄傳統的晶硅電池而選擇了“非主流”的薄膜電池,是否是借技術概念掩護資本騰挪?
《英才》記者與李河君對談長達兩個多小時。這位被視為正在吹起“產業資本泡沫”的狂人,似乎更喜歡以“傳教士”的姿態,信念十足的介紹太陽能發電的發展趨勢。
對于光伏那些事,李河君始終溫和而篤定,“大家覺得漢能做事瘋狂,我覺得自己的判斷非常理性。”
甚至,外界的質疑讓李河君反倒有些“享受”:“我常說一句話就是,‘我們往往高估了1—2年的變化,而低估了10年的變化’,在光伏行業同樣適用,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將遠超我們的想象。”
那么,6年前還是光伏門外漢的李河君,7年后,能否兌現他的萬億豪言呢?
不一樣的玩法
出乎很多人的預料,晶硅太陽能在一片歡呼聲中,迅速跌落神壇。
如果以2008年為分水嶺,那么在此之前的2006、2007年就是晶硅太陽能的暴利時代,2009、2010年則是晶硅太陽能的價值回歸過程。但現在,全球經濟動蕩讓光伏產業也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冰河世紀”。
前瞻資訊數據中心監測顯示,2011年占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71%左右的歐洲市場,其需求量在今年將銳減三成,而歐洲市場占據了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總量的3/4。因此,中國光伏企業遭遇到了崛起以來的最大危機。
根據光伏行業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業績預減者占比八成。而在海外上市的如賽維(虧損1.85億美元)、尚德(虧損1.33億美元)等行業明星企業,半年報均出現了巨額虧損。
晶硅價格的持續走熊,是中國光伏企業業績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從2006、2007年多晶硅料400美元/kg,到今年7月底的20美元/kg左右。多晶硅料華麗的高臺跳水,導致國內大部分光伏企業綜合毛利率迅速下降,陷入了停工甚至破產的泥沼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5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向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征收31.14%-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7月25日,來自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的25家太陽能企業向歐盟委員會提出上訴,要求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實施嚴厲的懲罰性關稅,以此遏制歐洲太陽能產業的破產浪潮。
歐洲和美國這兩個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的“雙反”行動,無疑讓中國企業再遭棒喝。然而,處境艱難的國內光伏企業不斷惡化的財務報表,也將為其授信的債權銀行們拖入了危險的旋流。
事實上,自去年末,多家銀行已經將光伏企業的信貸風險防控列入了重點事項。在“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和“防范和減少信貸風險”的天平兩端,銀行業顯然開始向后者傾斜。
“光伏發電已經到了分水嶺階段,太陽能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的時代已經來臨。”李河君在今年“兩會”期間的發言底氣有現實原因。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因薄膜電池不在美歐市場相繼打出的“雙反”牌中,行業優勢或將凸顯。
迫于主要市場的衰退和“雙反”壓力,5月末,無錫尚德、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陽光電力等17家中國光伏企業在上海舉行聯合發布會,聲討美國太陽能電池產品“雙反”調查。幾乎是與此同時,李河君再度出手,落下了漢能控股海外布局的第一子。
6月5日,漢能控股與德國太陽能電池公司Q-CELLS簽署協議,收購后者的子公司薄膜電池制造商Solibro的股權,并計劃在收購完成后,提升Solibro在德國工廠的產能至100MW。
有分析認為,這筆可能高達5億美元的交易,不僅給漢能控股帶來技術方面的收獲,同時也是漢能利用Solibro銷售網絡,向海外市場擴張的重要一步。
“漢能跟現在所有光伏企業的玩法不一樣,他們是做出口,我是反過來做,以中國市場為主,國外市場為輔。”李河君向《英才》記者明確表示,收購Solibro的戰略意義是在技術層面,利用其高端裝備能力裝備國內產能,“我可不是要在德國大量賣太陽能電池板。”
和所有人的判斷理由相仿,大市場、能源結構不合理、減排壓力大、政府發展新能源意愿強烈。只是在時間點上,李河君十分篤定:“對于漢能來說,真正的市場在2013年。我相信,到了明年下半年,整個光伏市場肯定全都變了,國內市場將打開空間。”
“出口轉內銷”其實已是光伏企業的一種共識。2011年,國內光伏裝機量同比增長了500%,已達2.9GW,這個數字預計在今年將會增加到5GW。
問題是國內市場有多大?至今,中國光伏企業生產的太陽能組件有九成出口到海外,國內應用不足一成。而就在這一成之中,晶硅電池組件又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即便是今年國內光伏裝機能夠達到預測中的5GW,薄膜電池所占的份額也可能只有1GW。
從漢能控股入市后的一系列表現看,李河君似乎對未來信心滿滿。
在2009年年中殺入光伏領域后,不到兩年的時間,李河君就一氣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山東禹城、浙江長興、江蘇武進、海南海口等地投資興建八個光伏產業基地。預計2012年底達成產能為3GW。
漢能控股是否在制造光伏產業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全行業產能過剩,價格下跌,在同行停產停工的同時,漢能控股卻逆勢擴張,李河君到底是個什么玩法?
“這就跟買股票一樣,低買高賣,很樸實的一個道理。”自信非常的李河君認為,光伏產業的成功投資靠的不是經驗而是判斷,“我們現在的投資,真正形成產能是兩年后的事了,到那個時候,我們正好踩到市場的點了。”
與李河君的舉重若輕相比,行業分析師的判斷就顯得沉重了許多。國泰君安證券(微博)研究所能源行業分析師侯文濤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