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價格一直處近于下滑通道,雖然較前段時間的大幅下降相比,下降幅度開始放緩,但仍沒有改變多晶硅價格探底的態勢,目前多晶硅的報價已低至16萬元/噸。作為原材料的多晶硅占據著整個太陽能電池板總成本的1/4,其價格高低直接影響著電池板、組件等產品。中國電子材料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早在2005年至2008年期間,多晶硅的成本價格是300元/公斤,銷售價格是3000元/公斤,當時的利潤非常高,已超過了房地產利潤,堪稱暴利。目前多晶硅厚利時代早已終結。另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多晶硅價格下滑厲害,但跨國巨頭和國內領軍企業仍保持較高利潤水平,只因規模生產,使得成本控制得非常好。
國內多晶硅企業掙扎于成本生死線
記者在采訪一些多晶硅企業經營狀況時,一些員工直接告訴記者“現在還有哪家多晶硅企業盈利?”言下之意,多晶硅企業普遍虧損,幾乎是全軍覆沒。另有一家知名多晶硅企業的員工表示“多晶硅價格降得太厲害了,現在的多晶硅是虧本生產。但即使虧本也要生產,這也是實屬無奈。因為多晶硅生產是化工生產線,儲蓄罐等有其運營的連續性,一旦停產就意味著退出了這個行業,如果還想再恢復生產付出的代價相當大,所以現在即使虧本也要生產,只能熬著,希望等到好轉的時候。”對于虧本生產的問題,一些多晶硅企業高管則選擇了回避或是語焉不詳。并不是所有虧本生產企業都能像上述企業一樣苦熬著,不能盈利的生產恐怕是很難堅持得太久,一些企業以“停產檢修和技術升級”的名義,選擇了關閉多晶硅生產線。一些知名企業雖然依然堅挺,也開始采取一些積極措施應對。大全新能源是國內知名的多晶硅企業,專業從事多晶硅的研發、制造與銷售。大全新能源本是憑借高質量多晶硅的優勢,將產業鏈擴展至硅片和光伏組件,但面對不利的市場環境,也采取了業務緊縮政策。國內采取積極應對措施的知名企業不僅是大全新能源一家,除主要的四五家多晶硅廠商尚保持運轉外,其余多晶硅廠都已全面減產或停產,其中不乏像新光硅業、東氣峨眉、樂電天威、陜西天虹這樣的一些知名企業。新光硅業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市場價已經跌破了成本價,生產越多虧損越大。東氣峨眉只有小部分生產線還在運轉,大部分生產線也已停產。停產的多晶硅企業主要集中于內地,業內人士指出,這是因為內地多晶硅企業比沿海企業的生產成本每噸高出了3至5萬元。特別要值得一提的是新光硅業和東氣峨眉。
一線企業仍保持較高利率水平
在多晶硅一片哀聲中,另有一些業內人士持更為積極樂觀的看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吳達成認為,在光伏發電各環節產品中,多晶硅仍是毛利潤最高的產品,有的毛利潤率甚至達到了40%以上。與之相比,組件毛利潤已經下滑到10%,逆變器毛利潤處于中游水平,合理毛利潤通常在20%以上,硅片毛利潤最低,已低至3-5%,甚至有的企業出現了銷量與利潤的倒掛,即生產越多,虧損越大。原IMS資深光伏分析師,現供職于晶澳太陽能的王潤川也表示,盡管多晶硅的價格下滑得非常厲害,但按徐州中能多晶硅30美元/公斤的銷售價格計算,其毛利率仍然在30-40%之間。但同時他也承認,徐州中能在行業中屬于個案,因為無論從成本控制、規模生產,還是市場占有率上,國內其他多晶硅企業和徐州中能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徐州中能是緊隨美國Hemlock和德國Wacke之后,多晶硅產能位居世界第三,在國內是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即使像賽維LDK這樣的國內第二大多晶硅企業,與徐州中能也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根據保利協鑫提供的資料顯示,2011年上半年,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已低至22.1美元/公斤,而該公司同期多晶硅的平均售價是62美元/公斤,由此可看出,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的毛利潤率仍是很高的,這與前面王潤川所述不謀而合。保利協鑫遠景規劃目標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將多晶硅成本降至15美元,而徐州中能就是保利協鑫在多晶硅業務方面最為核心的全資子公司。除了保利協鑫,盈利的還有德國瓦克、韓國OCI為代表的國際巨頭企業,這些企業雖然也已開始了大幅降價,但即便如此,但毛利潤率仍然維持在47-48%之間。由于國際巨頭企業還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加之手握早期簽訂的采購合同的協議價,所以即使面對多晶硅價格的大幅下滑和市場需求的嚴重萎縮,雖然銷售量減少了,利潤被擠壓了,但仍有較高的利潤率,抗風險能力強。多晶硅行業經過此輪洗禮之后,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將被淘汰出局,留下的市場空白將被德國瓦克、韓國OCI和徐州中能這樣的企業瓜分。而更讓一些業內人士擔憂的,不是國內企業多晶硅市場份額的減少,而是這些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和資金的優勢會否形成壟斷。
盈虧臨界價格考驗企業技術水平
當前的多晶硅價格一路下滑,以前的高利潤早已被擠壓得差不多了,現在的多晶硅企業是否盈利則直接取決于生產成本的高低。在多晶硅產品生產環節中,尾氣能否通過閉環生產實現循環利用是決定多晶硅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據了解,美國瓦克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已控制在16美元/公斤,韓國OCI宣布生產成本已降到20美元/公斤,我國最大的硅料生產商保利協鑫的成本價格在22.1美元/公斤,國內規模企業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在30-40美元/公斤以上,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則高于45美元/公斤。生產成本的降低除與生產規模有關外,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的回收技術和設備對降低成本也發揮著關鍵作用。王潤川認為,雖然國內很多企業都聲稱產品質量和技術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實際上和多晶硅國際巨頭企業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國際排名前幾位的多晶硅企業都能電子級多晶硅,而中國還是鳳毛麟角。國際多晶硅企業的回收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完全實現了無污染、低能耗,而國內企業在這些方面與國際巨頭多晶硅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朱黎輝認為,多晶硅降價很正常,我們的企業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國內前18家多晶硅企業已經完全掌握了節電、節能等核心技術,實現了閉路循環生產,因此對環境污染很少了。但還有30家小企業,因為資金少,只有幾百噸規模,沒有資金改造設備,做到閉路循環生產,所以會產生氯化氰等污染物。
產能瘋狂擴張近半多晶硅仍需進口
多晶硅價格的下滑,除了有歐洲國家光伏補貼減少的因素外,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也將其歸咎于企業產能的瘋狂擴張。可與之相矛盾的是,2011年前9月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4.85萬噸(含硅量不少于99.99%的多晶硅),同比增長53.9%。盡管業內在說產能過剩,但仍有一半的多晶硅需要進口。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是多晶硅總產能的過剩,但能生產高純度電子級多晶硅的企業很少,高端產品受到的降價影響較小。一位采購人員告訴記者,國內產品與國外同等級產品相比,品質上仍有差距,但價格已經基本一樣了,所以國內產品沒有優勢。盡管一些企業都在宣稱自己的擴張計劃,但是王潤川表示,受多晶硅價格下滑的影響,許多企業已經放緩了生產線的建設進度。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從設計產能到達產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如果只按設計產能計算顯然是擴大了產能,有的生產線兩三年或是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80%的設計產能。如果一定要說產能過剩,更準確地應該說是低端產品的過剩。他認為,多晶硅企業的技術升級較之產能過剩更為重要,因為無論是降低成本,還是達到環保要求,這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