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政府推出了“美國復興與再投資計劃”,準備在3年內讓美國可再生能源的產量倍增,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進行新能源開發,并創造500萬個新工作崗位。將美國傳統的制造中心轉變為綠色技術發展和應用中心。
美國政府為提升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向可再生能源生產和先進能源制造方面投入230億美元。這筆資金有望創造253000個工作崗位,并撬動私營部門新增430億美元的投資,支持新增469000個工作崗位。
奧巴馬新能源戰略的深遠用意在于,通過新能源、環保技術重大突破,重振美國經濟;同時尋求新能源和環保技術的領先地位,獲得全球新興產業的支配能力;還可以在應對全球能源、氣候問題上擁有主動權。
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中國這時候威脅了奧巴馬的新能源政策。近幾年來,中美兩個大國在新能源領域展開了從框架性協議到具體項目的合作。但中美亦是直接的競爭對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能源消費國,在全球新能源市場謀求話語權,對于中美兩國來說,均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
對于試圖主導全球能源新秩序的美國來說,中國市場顯然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更何況,中國還可能是其最主要的新能源競爭對手。
目前,中美兩國新能源貿易處于相對均衡態勢,中國在核電領域為技術輸入國,而在太陽能領域為產品輸出國,風電設備制造領域除了GE在中國具有部分產能外,兩國制造業基本都是本土化的。
中國風電設備的國產化已基本完成,并開始大舉出口,而在太陽能領域,中國現已基本可提供全套太陽能生產設備,制約中國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太陽能電池原材料多晶硅,也實現從無到有,現已占據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
隨著美國政府把中國看成最強勁的經濟競爭對手,新能源成為未來雙方競爭和沖突的新領域,美國不會容忍中國在新能源革命中領跑世界,它勢必從戰略、貿易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對中國的新能源發展進行扼制。
2010年10月,美國政府發動了一場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業的“301貿易反壟斷調查”。這背后的真實情況是,當時美國對太陽能的需求增長了41%,但美國本土產量只增加7%,正因如此,奧巴馬政府開始推動邊界碳關稅協調,刻意把中國出口與美國的失業率聯系起來,對中國清潔能源行業采取各種貿易保護措施。
中國光伏產品威脅美國產業
奧巴馬政府對中國光伏產品舉起“雙反”大棒的背景,是中國光伏產品憑借龐大的產量和低廉的價格,迅速占領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而美國此類產品的市場份額則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超過40%降低至現在的7%,201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光伏產品31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一倍多。
2011年,美國有4家光伏企業倒閉。其中包括獲得奧巴馬政府大力支持、得到聯邦5億美元貸款擔保的Solyndra LLC。奧巴馬政府因此飽受共和黨的譴責。美國國內的法律人士要求奧巴馬政府嚴厲對待中國的光伏企業。
在清潔能源領域,美國越來越明顯地感到了嚴峻的競爭壓力。2010年,美國知名智庫皮尤基金會發布報告稱,2009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頭號大國,美國居于第二。2011年3月29日,皮尤基金會再次發表報告,2010年中國繼續在清潔能源投資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同比增長39%,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