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國外媒體譽為“太陽神”,常說自己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到各地宣講新能源是人類的未來,還熱衷于在各種高級別論壇與學術會議上拋頭露面。2009年,尚德剛度過一次危機,施正榮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便表示,自己并不需要反思,“我從來都是這樣,我不是企業家,我是科學家。”施正榮承認,自己的時間分給了三個角色—企業家、社會活動家、科學家。
然而,他恰恰也為聲名所累。產業紅火時,每個月都有來自國內外的新能源企業、專家、官員參觀尚德,一天有好幾撥,“尚德都接待煩了,但沒辦法,聲名在外嘛。”一位無錫市經信委太陽能光伏產業推進辦公室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對自身角色與定位的不明晰讓施正榮的決策往往充滿矛盾,時而過于超前,時而又過于短視。“這個行業一般要看得很遠,但我還要處理眼前的事情,眼前有訂單我要處理吧?眼前還這么紅火是不是?”面對本刊記者對于為何不更早做出停止擴張、裁員等措施的追問,施正榮在2009年底曾如此解釋。
2005年,施正榮曾在上海投資薄膜電池工廠,很快就由于多晶硅價格暴跌而被迫關閉,損失5000萬美元以上。2006年的多晶硅是香餑餑。施正榮幾乎軟磨硬泡,天天和MEMC公司CEO通電話,才簽下為期十年、價值60億美元的采購大單。當時有高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協議價太高,但施正榮認為這是決定成敗之舉,拒絕了該高管的意見。之后的故事已為外界所熟知,由于多晶硅價格暴跌,施正榮無奈以2.12億美元違約金終止與MEMC的合約。但他并不承認這是自己戰略失誤,而是將之歸結為金融危機的不可預測。
金融危機后,施正榮又投資控股了歐洲環球太陽能基金管理公司(GSF),這家公司為尚德2010年利潤做出了重大貢獻,讓施正榮引以為豪,但今年7月底爆出的GSF反擔保騙局,則顯示出交易的復雜性,甚至可能讓尚德蒙受重大損失。
接近施正榮的人士則向本刊表示,很多內部人對施正榮的評價是他是一個好的科學家,但不是一個好的CEO,不是一個好的企業掌舵者和領軍者。在大局未穩時,過去幾年施正榮似乎有些興奮,過早將精力放在了經營以外的地方。
施正榮夠“洋”。他英語流利,視野開闊,打造了光伏行業堪稱最具跨國公司氣質的團隊。而性格同樣內向的彭小峰則夠“土”,他畢業于外貿專科學校,做勞保用品起家。與施正榮的“長短線失焦”相比,彭小峰更像是一個“機會主義者”。2004年他決定進軍光伏行業時,還不到30歲,這個年輕人急切尋找新的金礦,“他考慮過房地產,甚至炒股,但后來一一排除。”一位熟悉彭小峰的人士透露。
實際上,光伏上游的硅片領域,對彭小峰而言還是一個傳統產業,要政策、建廠房、買設備、招工人,在行業草莽期,彭的外貿生產經驗讓其在光伏行業運營中如魚得水。他一直采取最激進的策略,希望從起點就將所有潛在的競爭者遠遠拋在身后。這也是彼時籠罩業界的氣氛,所謂“擁硅為王,達產成金”,他確實領先了好幾年,賽維的硅片產能一騎絕塵,兩年后公司在紐交所上市。
后來對賽維造成重重一擊的硅料項目啟動于2008年。彼時,硅料這個最上游環節幾乎完全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并占據了產業鏈上70%的利潤,多晶硅價格最高達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彭小峰野心勃勃要打破這一僵局。
盡管屬于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但再向上游走,多晶硅制造屬于化工行業,對彭小峰而言則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而他依然希望復制此前在硅片產能擴張上的成功,他的多晶硅項目當時全球規模最大,投資額達到了驚人的12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銀行貸款。
然而,事實證明以他制造業的經驗難以駕馭化工項目,多晶硅項目至今成為一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