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光伏企業面臨的困境,已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日前,商務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門和36家銀行機構開會討論光伏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有關部門還擬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進行補貼,每度電可獲0.40―0.60元的財政補貼。與此同時,商務部還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光伏補貼措施訴至WTO。
政府從國內外兩個維度對一個產業進行全面拯救,這在以往的政府扶持企業舉措中還是很少見的,這既表明了政府維護企業利益的決心,同時也證明光伏產業面臨的問題十分嚴重。事實上,今天光伏企業面臨的困境是產業發展超越了市場承受力的結果,而政府要拯救光伏企業,最根本的途徑是讓光伏產業回到市場化的軌道上來。
讓光伏產業回歸市場化軌道,最根本的是要企業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進行生產,而政府在引導產業發展時更應該充分考慮到市場的承受力。前幾年,我國一些地方將發展光伏產業作為推進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導致出現普遍性的產品供大于求。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光伏組件總產能已達30GW,但全球裝機量預計只有20GW。當歐美對我國光伏產品加強市場干預后,其市場出路受到全面阻滯,則是必然的。
現在,面對光伏產業的困境,運用財政資金對其進行補貼,目的在于幫助光伏企業熬過目前的寒冬。但更為重要的是,企業要反思脫離市場實際需求盲目“大干快上”的教訓,同樣也應該正視過度利用行政權力來推動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副作用。今天,政府救市只能視為短
期的一種救急行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還應當是引導光伏產業尊重市場,而救市行動也應恪守市場化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