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筆者探訪了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ETH),并順便去了意大利、德國、奧地利等國。藍天白云映襯下的湖光山色,美麗恬靜的田園景象,讓人流連忘返,然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隨處可見的、建在一家一戶屋頂上的光伏電池板。
有源配電網已成現實
曾幾何時,不少人認為分布式電源難當大任,難以想象一家一戶都有分布式電源接入。國內目前電力系統仍然是大機組、大電網主導,而分布式電源應用還面臨許多成本與技術上障礙的現實,即便認可這一發展方向的人,也覺得有源配電網是很遙遠的未來,甚至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而歐洲的實踐,特別是德國分布式光伏發展的現實,令人鼓舞。
截至2011年底,德國光伏裝機容量達到24.8吉瓦,意大利12吉瓦,奧地利17萬千瓦。到2012年8月底,德國的光伏裝機容量超過了30吉瓦,其中80%的容量是從低壓電網接入的;2010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3.4吉瓦,其中81%是容量不超過0.1萬千瓦的系統,58%是容量不超過100千瓦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系統。
歐洲能源交易公司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5月25日中午,德國全國光伏發電功率達到21吉瓦,約占當時全國負荷功率的40%,當日的光伏發電量達2240萬千瓦時,滿足了電力總需求量的30%,相當于20座大型傳統火力發電廠或核電站的發電量。再考慮到分布式風電、生物質發電的貢獻,德國已經出現了來自分布式電源的發電功率超過一半的情況。除就地用電外,德國光伏系統大部分都有剩余的電力需要外送,其配電網已經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功率雙向流動的有源網絡。
政策扶持是關鍵
并網難與成本高是光伏發電發展的兩大障礙。歐洲國家通過立法實行強制并網和優惠的上網電價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展。
其中,德國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大,使其光伏裝機容量迅速增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早在1991年,德國就通過了《強制購電法(StrEG)》,要求電網企業按規定的電價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000年,德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EEG)》,解決了光伏系統的并網難問題。
2000年的EEG還規定光伏發電在固定時間內(20年)享受固定的上網電價,上網電價每年按5%的比例遞減;同時還設置了每年提供優惠上網電價的容量上限為35萬千瓦,2002年又將其調整為1吉瓦。
2004年,德國修訂了EEG,規定對不同容量、不同形式的光伏發電實行46~62歐分/千瓦時的區別上網電價。
2009年,德國采取了更加靈活的上網電價政策,將其每年遞減的比例由固定值改為與容量掛鉤,以更好地利用電價杠桿,調節新增的裝機容量。
2011年,德國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降低為0.24~0.39歐分/千瓦時。
作者: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