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江蘇無錫,新華路9號,在落日的余暉之中,尚德總部的標志性建筑——全球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生態辦公大樓,依然格外引人注目。這棟2007年底動工、2009年初落成的大樓,當時的造價約為2億元人民幣。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這棟很漂亮的總部大樓,造價非常之高。”2009
年里,他所在的IT部門也已經換了3任CIO。
“這可能是迫于資本市場的壓力,但公司走馬觀花地換高管,每一任新高管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風格,結果,下面的中層、基層管理人員,始終都處于茫然狀態。”朱云迪稱,在尚德任職期間,“我30%的精力用于把工作做好,另外70%的精力,都被用來應付各種溝通和扯皮,苦惱不堪”,而這也是他離開尚德的最重要的原因。
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尚德在之前快速成長中累積的管理問題,曾經集中爆發:高管離職、員工流失、企業向心力遭受質疑。那時的施正榮,已經意識到內部管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并下決心要進行管理變革,并將這視為自己創業路上的“大考”。但2010年,光伏市場重現牛市,追求規模,又被施正榮放在尚德的首位。
內部管理混亂,最終導致尚德運營成本高企,其也因此備受投資者詬病。2009年至2011年,尚德運營成本在營收中的比重,分別為11.1%、11.9%和32.8%,同期,韓華新能源的數據分別為9.2%、6.5%和13.7%。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尚德的毛利率。
在一位尚德內部人士看來,“尚德在快速成長期犯了一些民營企業的通病,就是它不知道怎么去控制,怎么去節約成本,怎么去做合理的運營上的結構性的調整。它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產量,因為訂單過來,它就要想各種辦法去滿足,這樣的話它的業務在全球才有競爭性,但它也就忽略了內部管理,內部管理一直是發現了問題才去補,所以,始終是拆東墻補西墻”。
“從2008年開始,我們就在私底下討論,施正榮適不適合做CEO。”這位人士稱,“他應該是行業的帶頭人,而不是企業的管理者。在他開拓完了以后,應該找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來管理企業,但是,尚德這么多年一直沒有找到。”
雖然,在尚德內部,施正榮也曾多次公開表示“需要一個CEO”,但直到“GSF危機”爆發之后,他才匆忙退位。“如果及早更換CEO,我想尚德的情況,肯定會比現在好。”上述尚德內部人士說,“尚德是出得起價錢請一個更好的CEO的,如果施正榮真的愿意讓位的話。”
作者: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