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聲呼吁社會各界增強對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認識外,更需要的是用心去自我成長,用心去適應市場的需求,并在客戶的幫助下,形成經過驗證的、客戶真正認可的解決方案。
作者:本刊特約撰稿人 趙永紅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2016年04期
原標題:趙永紅:市場需求才是困局的突破口
2016年3月24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幾天之后的3月31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就“棄風限電”問題召開專題研討會,聲稱將采取包括申請信息公開、向國家主管部門舉報、申請行政復議以及法律訴訟等多種手段,依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行業協會叫板地方政府,此事頓時引發可再生能源行業內人們的熱切關注。
嘉興電網公司投資建設的勤豐變電站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在光伏和建筑的結合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目前該單位正在牽頭制定中電聯的光伏建筑一體化標準。 因為棄風、棄光掐斷了這兩大類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電力輸出,直接使得項目收益泡湯,所以對電站投資方來說,其嚴重性遠超政府補貼的拖欠。
一方面,爭路條、求規模,幾年的大干快上,并未讓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成為滾滾的財源。而另一方面,地面光伏電站正在從西部退回到中東部地區,電力消納難題也已開始出現在這些地方的電網工作討論會上。
那么,限發、棄光等困局,是否很快也會成為中東部地區光伏市場上的新困局?
諸多“梗阻” 最近和幾家EPC機構、設計院的負責人聊起目前大型光伏電站的困局。
近年來,特別是從國家能源局把分布式光伏的定義拓展到地面項目以后,光伏企業對于地面光伏電站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隨之而來電站規模也越來越大。
“至少20MW,最好50MW以上”。隨著我國年度裝機規模不斷創新高,從國企、央企、五大發電集團到各類民營上市公司和光伏巨頭們,國內光伏市場上的“有錢人”一下子越來越多,胃口也越來越大。
不過,一邊是業內紛紛在找土地、林地、水域建大型電站,另一邊是限電、窩電、欠補貼還要給火電交錢,這明顯算不過來的賬,又如何運轉呢?
“聽說光伏電站現在國家補貼力度很大,我們集團也打算介入。”這樣的咨詢,筆者所在的協會常常遇到。
新能源果真風景這邊獨好么?
長遠來看,新能源確實有很多可講的故事,以及可以暢想的夢想。這一產業的未來,的確無限美好。
不過,在當下,如若閉目想象一下,全國各地大片大片的光伏電站,發不出來電,收不到電費,還無法融于當地環境——如此多的“梗阻”,又會激發我們怎樣的感受?
而天生具有分布式特性的光伏應用,又是怎么遭遇今天這樣的“集中式”堵塞的呢?
作者:趙永紅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