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聯合科技部、工信部等有關部門研究起草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內涵進一步細化。
“以《目錄》為依據,未來,各個部門將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國家發改委工作人員表示。
新《目錄》升級
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力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0年的不到4%,達到8%左右;到2020年爭取達到15%,使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據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處獲得的資料顯示,光伏和光熱發電行業的十余項產品服務都包含在本次推廣《目錄》當中。此前,國家確定的7個戰略新興產業、24個發展方向被指過于宏觀,《目錄》進一步將其細化到近3100項細分的產品和服務,其中,節能環保產業約740項,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約950項,生物產業約500項,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約270項,新能源產業約300項,新材料產業約280項,新能源汽車產業約60項。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陽能產業方面,《目錄》重點圈定了太陽能產品、太陽能生產裝備和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3個類別,其中,太陽能產品包括:光伏電池、光伏電池原材料及輔助材料、光伏系統配套產品、熱利用產品、熱發電產品、熱發電場相關系統與服務;太陽能生產裝備包括:光伏裝備、熱利用裝備、熱發電裝備;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包括:離網光伏發電系統技術服務、分布式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技術服務、公共電網側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技術服務及微網光伏發電系統技術服務等。此外,光伏一體化建筑用外墻玻璃(1488,21.00,1.43%)也屬于綠色建材類別中的戰略性新興產品。
與前期發布過的太陽能產業類目錄相比,這次《目錄》主要進行了濃縮、整理和提升,和市場預期沒有太大出入。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處還獲悉,《目錄》將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隨時作出修訂,有關方面也在研究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并將隨后出臺。
應擴大終端市場
國家電監會副主席史玉波曾透露,截至2012年8月,青海省光伏發電企業累計發電8.75億千瓦時,但占上網電價71.8%的附加補助資金近7億元未做到及時發放,給企業經營造成了較大困難。
2012年3月,國家發改委出臺《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可再生能源電價補助資金的撥付作出了明確規定。有企業反映,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著補助資金發放不到位的問題。
史玉波指出,現階段中國為發展并網光伏發電制定的優惠政策,多傾向于對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投資運營商的直接補貼,對支撐并網發電市場的其他市場要素,如電網企業、用戶、提供輔助服務的其他發電企業等,還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降低了它們支持并網光伏發電的積極性。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緩解中國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壓力,調整行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就業等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出,僅僅依靠政府補貼并非長久之計。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認為,新一輪的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業盲目擴大生產、沒有對市場供需情況作出分析導致的。“企業不能只顧著生產,產能過剩了就丟給政府,而應該轉變思維。”張曉晶說,“既然企業現在已經無力控制市場需求,就要從供給層面上考慮,適當減小產能。”
“在2000年前后,地方政府號召企業投入光伏發電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如今的產能過剩埋下了隱患。實際上,企業應該將目光更多地投放在市場上,創新生產技術和商業模式。另外,政府在資助企業的同時,更要引導消費市場,擴大光伏產品的終端用戶,才能吸納過剩產能。”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