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多個成員國的反對聲,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大棒”還是落了地。歐盟委員會宣布自6日起向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
江蘇是這起案件的最大受害者。省商務廳公平貿易局負責人說,案件涉及我省企業100多家,金額近百億美元。“在7家強制應訴企業中,江蘇就占3.5家,包括尚德、天合、旺能和晶澳在我省的關聯企業。歐盟是我省光伏產品最大出口市場,約占光伏產品出口額的七成。在當前光伏產品出口嚴峻形勢下,歐盟此舉無異于雪上加霜。”
因國際市場變化,近年來我省太陽能光伏出口一路走低。以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太陽能電池為例,今年前4個月,全省出口8.6億美元,同比下降34.2%。與對日本、加拿大等出口大幅增長相反,對歐出口太陽能電池1234萬個,同比銳減20.5%。
“歐盟原是我們公司主要出口目標市場,一年出口50兆瓦左右,金額4000多萬美元。去年他們發起反傾銷調查后,我們不得不收縮這個市場,今年以來只出口2兆瓦。”江蘇舜天光伏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陸自力說,現在1瓦只賣約4元人民幣,如繼續盯住歐盟市場,加上反傾銷稅甚至反補貼稅,很可能出得多虧得也多。
此次案件強制應訴企業之一的天合光能新聞發言人范睿峰明確表示,歐盟的初裁不公平、不合理。“天合光能是集產品、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不存在傾銷行為。”范睿峰說,從歐盟立案前到強制應訴期間,他們公司一直和歐盟方面積極溝通,主動提供相關數據和事實,全力阻止立案。如今,歐委會還是作出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初裁決定。無論稅率多少,都是一種消極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更大壓力,增加未來光伏市場的不確定性。
省商務廳聘請的政府代理律師、高朋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高級合伙人謝向陽告訴記者,歐委會這一做法在歐盟成員國內部“不得人心”。在先前征求意見時,包括德國、英國在內,18個成員國明確表示反對征稅,僅有4個成員國支持,另有5個成員國棄權。這起貿易摩擦的最終結果,一定是損人不利己。
事實上,歐盟內部多個成員國反對征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國內光伏產業已受到對華貿易摩擦的消極影響。范睿峰說,“天合光能的歐洲客戶、合作伙伴,有的已破產,有的難以為繼,有的不得不將項目延期。”
“依照歐盟法律,成員國的意見現階段雖不能左右歐盟的決定,但終裁時會發揮作用。”謝向陽建議,國內光伏企業堅持不懈,積極主張和維護自己權益。
位于常熟的光伏企業阿特斯公司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女士透露,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他們將高度關注歐盟政策最新動向,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積極應對。天合光能也將積極配合我國和歐盟有關方面的溝通,力爭達成最終和解。
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決定江蘇乃至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途不會平坦。這兩年舜天光伏正加速調整轉型,一方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針對美國貿易壁壘主要是電池片,就用進口電池片生產組件,避開反傾銷的干擾。同時,搶抓國內政策先機,興建光伏電站、承接金太陽項目,已有不小收獲;天合光能加強客戶溝通,嘗試在國外興建制造基地,打開亞太、中東等新興市場,出口增幅遠高于歐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