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振2014年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裝機市場,國家于2014年7月中旬出臺《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利用廢棄土地、荒山荒坡、農業大棚、灘涂、魚塘、湖泊等土地資源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將農業大棚、魚塘等列入分布式項目,并建
為了提振2014年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裝機市場,國家于2014年7月中旬出臺《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利用廢棄土地、荒山荒坡、農業大棚、灘涂、魚塘、湖泊等土地資源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將農業大棚、魚塘等列入分布式項目,并建議執行當地的光伏電站標桿電價(即地面電站)政策。
在這種利好政策的刺激下,為了更好地引導及推廣光伏農業項目,8月14日~15日,由365光伏電站網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支持、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協辦的“2014光伏農業投資與發展研討會”在青島即墨召開。會議對光伏農業的發展進行了集中討論,與會者認為,隨著清潔能源的發展,光伏農業將占據農村能源建設的重要舞臺。
成功解決占地難題 據了解,一直以來我國農村地區能源發展相對滯后,能源設施水平低。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新農村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農村也呼喚新能源。
因此,以農村自然資源和自有資源的綜合利用為手段,在有限的空間下將光伏和農業進行混搭的光伏農業,既解決目前光伏產業的困境,又對我國的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光伏農業科技大棚與“漁光互補”是光伏農業的兩種重要形式。其中,光伏農業大棚利用的是農業大棚的棚頂放置太陽能板發電,而“漁光互補”則是利用魚塘水面或灘涂濕地,支上光伏組件進行發電。
這兩種光伏農業的創新模式都成功解決了光伏電站在我國東部地區大范圍落地難題:東部地區多為耕地,單純發展光伏發電,不僅很難獲得土地指標,而且成本也難以承受。而通過“棚頂太陽能發電,棚內發展生態農業”或“魚塘灘涂濕地發電”的新模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但不存在土地指標問題,而且每畝數萬元的龐大成本也可節省。
作者: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