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地區陷入重度霧霾。專家分析,煤炭等傳統能源造成的污染或是主因。曾經深受霧霾困擾的皖北產煤大市宿州近年來加大新能源綜合利用力度,既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又贏得發展后勁。
“宿州上空見到了久違的藍天,晚上能數著星星了。”今年,許多宿州人在網絡上點贊:“宿州藍”提升了幸福指數。與之相印證的是,
近日,東北地區陷入重度霧霾。專家分析,煤炭等傳統能源造成的污染或是主因。曾經深受霧霾困擾的皖北產煤大市宿州近年來加大新能源綜合利用力度,既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又贏得發展后勁。
“宿州上空見到了久違的藍天,晚上能數著星星了。”今年,許多宿州人在網絡上點贊:“宿州藍”提升了幸福指數。與之相印證的是,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公布2014年度環保目標責任考核結果,宿州市在全省各市排名第三。
近年來,宿州市通過風、光、氣、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綜合利用,不僅有效減少了煤炭等傳統能源的污染,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而且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培育了跨越崛起的新引擎,增加了民生事業的新抓手,走進了一片產業“藍海”。
山頂風生電 山腳光發電 荒山荒坡變成“聚寶盆”
在宿州市埇橋區解集鄉宣楊村的一座荒山上,記者見到了別樣的風光——山頂上,數十個百米高的風車塔一字排開、巍然聳立;山腳下,上千畝的光伏電板金光閃爍、蔚為壯觀。這里是目前中國內陸單體最大的在建“風光互補”新能源發電基地,總裝機規模600MW,其中風力發電裝機容量為200MW,光伏裝機容量為400MW,實現了風力和光伏發電優勢互補。今年8月,一期工程并網發電,現已發電1000多萬千瓦時。“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8億千瓦時,產值7億元,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80萬噸、二氧化硫2.4萬噸、粉塵22萬噸,節約標準煤27萬噸,相當于每年植樹數十萬棵。”埇橋區招商局工作人員呂剛詳細述說了“風光互補”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宿州市荒山、灘涂和煤礦塌陷區等荒廢邊際性土地面積廣,且荒山多為石質山體,綠化和治理難度大,但它們也是開發風電和光電項目的合適場所。據測算,宿州風力全年有效時數超過1500小時,年平均光照時數2220~2480小時,是全省風力和日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振興區域經濟、改善能源結構。去年,國內兩大風電巨頭——中國風電和龍源風電已在埇橋區投資30億元,建設3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可發電6億千瓦時,產值5億元,創稅收6000萬元。4家大型光伏公司在該區投資達27億元,150MW光伏電站今年已并網發電,年可發電1.8億千瓦時,產值1.8億元,創稅收2000多萬元。
“在大部分地方,風電和光伏企業不僅需要國家補貼,還要依靠地方政府補貼。埇橋區推動光伏企業進行技術革新,通過風電光電互補、共用并網線路,大大降低了綜合成本,已經做到無需地方政府補貼即可實現盈利。”埇橋區招商局局長高坡說,未來幾年,這些企業還將進一步降低成本,爭取平價上網,增強“綠色發電”的競爭力。
作者:何雪峰 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