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記者拍攝的臥龍崗社區太陽能光伏發電試驗大棚
如今已經崛起為集光伏發電、溫室大棚全自動立體種植于一體的光伏農業生態產業園
2014年6月,記者曾經到鄖縣(現為鄖陽區)臥龍崗社區探訪移民生活,社區前空地上一座太陽能光伏發電試驗大棚引起了記者的關注。時隔一年多后,當時的試驗大棚已經崛起為一片光伏農業生態產業園,形成了“棚上發電,棚下種植”的新格局。
十堰鄖陽區臥龍崗社區,位于“十漫”高速柳陂出口處,是十堰鄖陽區國家級生態移民示范區的核心區。社區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4各社區網絡,262戶,總人口1300余人。該社區一直擔負著“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光榮使命。
百果園內的草莓種植區
2015年7月,臥龍崗社區通過招商引資,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進入該社區,建起了集光伏發電、溫室大棚全自動立體種植于一體的產業園。
12月9日,荊楚網記者來到了臥龍崗社區,一排排暫新的太陽能發電設備正在運作中,令人好奇的是,一塊塊發電板下,竟是搭起的大棚,里面種植著各種水果、蔬菜及鮮花。
“土地不利用起來,是很大的浪費。”據東方日升(鄖縣)光伏農業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介紹,臥龍崗日照充足,相比十堰城區要多上2小時。公司總投資3.6億元建光伏電站。同時,將棚下土地利用起來種植農產品,不僅可以保證棚內設施的正常運轉,還可以儲存雨水、雪水等并加以循環利用,形成棚頂發電、棚下種植的集約發展模式,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資源。目前產業園已并網40兆,每年發電量約4000萬度。
臥龍崗社區
據了解,光伏農業產業園投資約2000萬元,南區占地480畝,北區750畝。南區名為百果園,主要種植以草莓、藍莓、車厘子、杏子、李子、桃子、葡萄等水果,還將套種蔬菜。北區名為百花園,主要種植尤牡丹,尤牡丹四月開花便可觀賞,同時取花瓣、做花茶。十月尤牡丹發籽,可榨油、加工保健食品,預計3年后農業總產值將達到1600萬元。
移民鄧雪今年52歲,3個孩子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在家帶孫子。今年她將家里的2.5畝地以每年每畝1200元的租金流轉后,便在產業園干起了種植工作,每天有70元工資。其他時間她還在河溝附近種植了一些蔬菜,有空了就將這些菜賣掉補貼家用。鄧雪說:“雖然收入不太高,但相對比較穩定,同時生活有保障”。
移民戶鄧雪在產業園干起了種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