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上周四宣布,將運用財政補貼等方式加大對太陽能產業的扶植力度。北京的分析人士就此指出,該措施主要著眼于在中國國內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美方一些機構和人士擔憂影響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是不必要的。
中國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以及國家能源局四部門11月2日聯合宣布,將在未來幾年借助財政補貼、“太陽能屋頂”項目等一系列舉措,強力推動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中國的大規模應用。
頗具影響力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3日表示,中國應該遵守世貿組織承諾,停止對新能源產業提供“非法補貼”。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羅仲偉表示,中國新出臺的財政補貼措施不僅對美國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極為有限,而且還會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目前,中國約50%的光伏電池材料依賴進口,其中又有一半來自美國。另外,中國60%至70%的光伏電池的生產設備從國外進口,其中大部分也是來自美國。
“事實表明,中美在太陽能產業上的關系是互補的,而不是 零和競爭 的關系。對于中國鼓勵太陽能產業發展,美方不應持反對態度。”羅仲偉說。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去年光伏電池產量達到400萬千瓦,占全球的40%。但由于光伏發電成本高、并網制約多等因素,導致國內光伏發電市場規模較小,光伏組件95%以上用于出口。
中國已將包括太陽能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列為“十二五”期間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并提出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占總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5%。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表示,中國采取補貼措施的目的不是要去占領國際市場,主要的著眼點是打開國內市場,提高國內消費者對太陽能的使用率,從而降低傳統能源消耗,保護環境。
由于中國的能源結構中高碳的煤炭占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中國已明確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40%至45%。
“補貼不違反WTO規則。美國擔心中國對太陽能產業的補貼會促成出口優勢,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損害,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目前不存在中國用補貼直接影響其他國家的問題。”他說。
2009年至今,中國共投入近100億元人民幣支持了1000多兆瓦的金太陽和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這些項目可實現年發電17億千瓦時,年節約60多萬噸標準煤,年減排170萬噸二氧化碳。
中國計劃進一步擴大示范范圍,力爭2012年后每年國內應用規模不低于1000兆瓦,形成持續穩定、不斷擴大的光伏發電應用市場。
最新出臺的補貼政策主要分為補貼廠商和補貼電價兩部分。財政部表示,明后兩年,將繼續支持金太陽和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對關鍵設備按中標協議價格給予50%補貼,其他費用按不同項目類型分別按每瓦4元人民幣和6元人民幣給予定額補貼。
中央財政還將采取集中招標方式選擇關鍵設備供應商,降低光伏發電系統的投資成本。示范項目得到財政補貼后,每瓦投資僅在8元人民幣左右,項目用電價格將降至0.8元人民幣每千瓦時左右,與工商企業用電價格基本持平。
“補貼電價主要改變的是中國的電力生產結構、新能源發電價格過高的狀況,以方便消費者使用,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產業發展并無消極影響。”羅仲偉說。
太陽能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必須經歷一個成本高企的階段。但由于其對節能減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各國通行的做法是,政府予以補貼,以降低產品價格,從而加大推廣范圍。
“對這種補貼應該區別對待,它不同于鼓勵惡性競爭而采取的補貼手段,不應混為一談。”屠新泉說。
美國和歐盟國家都在補貼新能源產業。去年實行的《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中,確定了給予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商30%稅收優惠的MITC政策。
據美國能源部統計,截至今年1月,已有23億美金用于183個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項目的MITC補貼。其中,13個太陽能供熱和169個光伏發電項目獲得了8100萬美元的資金補貼。
在歐盟,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實行上網固定電價制度,即電力供應商必須按照政府指定的價格從可再生能源生產商那里購電,從而保證可再生能源企業的收益。歐盟委員會認為,這一制度對于推廣可再生能源發電來說是“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支持方式。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擔心,源于其經濟結構中有優勢的制造業占比逐年下降。奧巴馬政府上臺后,提出“再制造業化”,想在新技術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新能源產業得到的補貼比較有限,加上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令美國感到競爭的壓力。多種因素促使美方屢屢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 發難 。”屠新泉說。
據美國皮尤基金會的統計,去年中國在清潔能源上的總投資達346億美元,而美國的投資總額只有186億美元。
今年10月,美國啟動了對中國風電產業的“301調查”,指責中國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扶植風電產業發展。
羅仲偉認為,中美在某些領域發生貿易摩擦很正常,它不會影響兩國經貿關系的大格局。中美兩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互利合作仍將繼續。
今年5月,中美第二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通過了《中美能源安全合作聯合聲明》,表示兩國將繼續在清潔煤、核電安全和運營、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頁巖氣、先進生物燃料、電動汽車等技術研發方面開展聯合投資、研發、生產、推廣等務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