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幾年低谷之后,去年,光伏行業開始“起死回生”。今年一季度,溫嶺的太陽能電池出口額達6259.1萬元,同比增長12.23%。在出口形勢一片低迷的背景下,這樣的“翻紅”難能可貴。
作者:趙碧瑩
來源:浙江在線-溫嶺日報
原標題:光伏產業起死回生(圖)
經歷了幾年低谷之后,去年,光伏行業開始“起死回生”。
今年一季度,溫嶺的太陽能電池出口額達6259.1萬元,同比增長12.23%。在出口形勢一片低迷的背景下,這樣的“翻紅”難能可貴。
洗牌后,光伏行業回歸理性
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光伏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卻如同一部反轉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呱呱墜地,到新世紀以后的迅猛發展,再到國際“雙反”時期的舉步維艱,光伏產業在短時期內經歷了其他行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經歷的坎坷歷程。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引發價格戰、歐洲債務危機使市場增速下降、歐美“雙反”關稅導致的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大……“利空”消息接踵而至,光伏行業“一夜入冬”,進入洗牌期,不少企業因此被市場淘汰。
浙江寶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這場洗牌中沉靜了下來,開始調整產品和市場結構。
“現在,光伏行業終于穩定下來了。”寶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東說,“不過,光伏企業想回到2011年之前的火爆,那是不可能的。現在的光伏產業,可以說是洗牌后的理性回歸。”
趙東表示,今年一季度,寶利特新能源的出口產值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長。
事實上,不僅是寶利特,國內的光伏行業今年都有所增長。
技術在提高,成本在下降“2011年之后,光伏行業進入‘寒冬’,主要是因為國內產能過剩和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代表產品需求有所下降。”趙東說,事實上,近幾年,國家一直在扶持新能源行業,新能源基地和園區都在不斷建設中,市場上對光伏行業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近幾年,光伏企業經歷的“寒冬”確實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一些“陰霾”,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光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我們每年都要花200萬元左右的資金用于新產品的第三方機構認證。”趙東表示。
“除此之外,這兩年市場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銷售的主要產品是功率比較大的組件。現在,各種功率的小組件也開始受歡迎起來,甚至很多客戶還要求我們生產附屬設備。也就是說,集成產品也有了市場。”趙東說,寶利特也在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戰略,“我們在小組件的布局上加大了投入,除了擴大生產流水線,還引進了專業人才,注冊了小組件公司,讓小組件生產更加專業化。
“與技術不斷提高相反的是,光伏產品成本卻在不斷下降。以前,光伏組件的價格每瓦要二三十元,如今只要七八元,已經逐漸走進了普通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消費范圍之內。這些都是光伏行業發展的機會。”趙東表示。
分布式電站有了關注度 新興市場在發展
趙東告訴記者,這幾年,他明顯感受到企業甚至普通百姓對安裝光伏電站的熱情高了許多。
“這兩年來,到我們公司詢問安裝分布式電站的人很多。今年,國內這類項目我們接了不少。像三蒜島上的光伏項目就是我們在做,‘五一’已經并網發電。”趙東說。
除了國內項目,這幾年,寶利特也開始調整市場方向,產品不再主打歐洲,而是全面開花。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關注新興市場。比起傳統市場,新興市場在光伏這一塊幾乎是空白,很有發展空間。”趙東說,寶利特的產品已經成功打入了拉丁美洲,從去年開始,還打入了東南亞。
記者了解到,一季度,我市的太陽能電池出口6000多萬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寶利特實現的。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市太陽能電池出口歐洲市場達1914萬元,同比增長26.02%,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出口額也都超過了1000多萬元。
此外,一季度,我市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太陽能電池增長幅度超過50%。
作者:趙碧瑩 來源:浙江在線-溫嶺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