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省東南部的同仁縣保安鎮塔鄉灘村,是全國著名的“熱貢藝術”發詳地。這里屬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年日照時間長、降水量低,農作物產量不高。6月30日,潤鴻裕和同仁10兆瓦光伏電站并網投運成功,打破了這一局面,標志著這里誕生了青海省首個光能互補產業園區,并為這個小山村帶來了另一番新氣象。
原標題:光伏大棚為小山村帶來新氣象
來源:新華網
作者:韓秀麗
位于青海省東南部的同仁縣保安鎮塔鄉灘村,是全國著名的“熱貢藝術”發詳地。這里屬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年日照時間長、降水量低,農作物產量不高。6月30日,潤鴻裕和同仁10兆瓦光伏電站并網投運成功,打破了這一局面,標志著這里誕生了青海省首個光能互補產業園區,并為這個小山村帶來了另一番新氣象。
新型工業與現代化農業相結合
8月8日,烈日炎炎。和驕陽一樣火熱的,是光伏大棚內工人們忙碌的身影。
“幾個月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方圓幾里都看不到一個人,你瞧,現在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青海潤鴻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全明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改變,對光伏大棚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
光伏大棚采用了多項現代農業技術,共138個,該項目去年8月開始建設,總投資1.5億元,占地600余畝,裝機容量10兆峰瓦,建成后年均發電量達1365.44萬千瓦時。在國網黃化供電公司積極支持下,這些清潔的電能將全部并入電網。
不僅如此,據王全明介紹,光伏大棚不僅解決了“升溫、保溫”問題,而且為倡導的綠色農業、節能減排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這種光伏大棚的開發,對于農業結構調整、升級和“三農”問題的解決有重要作用。太陽能光伏農業大棚將光伏產業與農業聯系起來,帶動設施農業的發展,實現真正的低碳、綠色和循環農業。光伏大棚的光伏發電板在發電過程中不消耗任何化石能源、不排任何有害氣體,有效利用大棚棚頂,無需占用土地資源。每個大棚一年發電量在8.6萬千瓦時左右,卻無污染、零排放,很好地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此外,太陽能光伏大棚不僅收益好,還可以減少植物病蟲害,保證生產的是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
“光伏大棚不僅清潔環保,而且收益高。”王全明還給我算了一筆賬,青海地區全年平均日照較長,年日照時間約1884.42小時。按滿負荷運行,全年發電量能夠達到1365.44萬千瓦時;按照收購發電價格0.95元,預計一年產值可達1500萬元。再加上棚內經濟作物的收益,一畝地一年的農業產值就能達到5000元。
由于該項目地處偏遠地區,缺少完全相匹配的的配套電力設施,為了更好地服務光伏大棚項目在塔鄉灘村的落地,國網黃化供電公司從項目受理之初就開辟綠色通道,成立專項工作小組,主動深入項目基地,從政策宣傳、技術咨詢、業務受理、簡化流程、并網驗收與調試等方面,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為縮短施工時間,國網黃化供電公司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全程貼心服務,協調解決施工難題;相關部門從施工的組織、安全措施的制定落實、材料的供應等方面各盡其責,全力支持。
作者:韓秀麗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