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光伏農業這一新興產業每年已達千億元市場規模,有預測者甚至認為,未來5年,其市場規模可能達數萬億。作為新興產業,在光伏、農業、能源、政策等利好背景影響下,日益受到地方政府、企業、百姓的青睞,被視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然而,因標準缺失導致的亂象頻發,大發展面臨著不小的阻力。日前中國光伏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出的我國首批光伏農業團體、企業標準,為光伏農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規范。
原標題:光伏農業走向標準化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高志民
隨著光伏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光伏農業這一新興產業每年已達千億元市場規模,有預測者甚至認為,未來5年,其市場規模可能達數萬億。作為新興產業,在光伏、農業、能源、政策等利好背景影響下,日益受到地方政府、企業、百姓的青睞,被視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然而,因標準缺失導致的亂象頻發,大發展面臨著不小的阻力。日前中國光伏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出的我國首批光伏農業團體、企業標準,為光伏農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規范。
光伏農業迅猛發展
“我現在已經將自己家的3畝地建成了太陽能大棚,發的電不僅能滿足自用,還能賣給國家賺錢。此外,還能在太陽能大棚里種菜,現在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這是山東壽光農民王樂才這兩年最開心的事情。
單個面積達17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里,當季的西紅柿、香菜、葡萄、油菜等蔬果長得郁郁蔥蔥,棚內溫暖濕潤,這14座位于蔬菜之鄉壽光的農業大棚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別。但是棚頂一片片排列整齊的玻璃方陣顯示出它們的不同。山東省首個并網的農業光伏大棚項目———華天新能源壽光1兆瓦光伏農業大棚項目自并網以來,該項目共計4000件250瓦太陽能電池組建共向山東電網輸送了76萬千瓦時的清潔電力。
不同于光伏電站或農業大棚單獨的盈利模式,光伏農業走的是電力和農產品的雙重盈利路子,效益也相當可觀。據華天新能源集團總經理孫明亮介紹,該項目中每座大棚投資30萬元,項目合計總投資為900萬元。每年項目可發電120萬千瓦時,售電效益為140萬元。蔬菜種植、觀光、采摘每年可實現利潤50萬元,利潤總額達到190萬元。單純的光伏電站一般8-10年可收回利潤,而光伏農業大棚約4-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實現盈利。以25年的使用期限計算,光伏農業項目后期的盈利能力十分顯著。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的面積超過200萬公頃,如果加以開發利用,5年內國內光伏農業市場就可達萬億規模。
“光伏農業的意義不僅可以讓偏遠地區的農民自己發電,還在于讓普通農民轉變為產業型農民。”中國光伏農業工作委員會會長張勇介紹,光伏農業項目一經推出便受到了極大關注,被整個行業寄予厚望,而其對于國內農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也不可小覷,光伏使農業華麗轉身,披上了高科技新裝,為現代化農業注入新的動力。
“未來光伏大棚,靠自身發電能夠使棚內溫度、濕度、土壤墑情等都實現自動化檢測。節省了勞力、電力,還能賣電賺錢,讓光伏與農業的結合產生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張勇說。
光伏農業快速發展,讓光伏企業看到了曙光。大面積的農業用地為光伏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市場空間,國家對農業史無前例的扶持力度,也讓光伏產業在獲得光伏補貼的同時也有機會獲得豐厚的農業項目補貼。
2014年,國家能源局頒布新政,將與農業結合的光伏應用納入分布式規模范圍,且項目不再受6兆瓦、10千伏分布式指標限制。35千瓦-66千瓦、規模達20兆瓦的農業光伏項目均可納入,同時一并享受與地面電站一樣的1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補貼。
2015年,國家又增強力度,大大增加入網指標,并逐步放寬很多限制。2月1日發布的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因地制宜采取電網延伸和光伏、風電、小水電等供電方式,2015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作者:高志民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