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一年增收至少一萬元,給我們這種缺少勞動力的家庭真是幫了大忙。”
去年開始,安康吉河壩社區不少貧困戶屋頂多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脊椎受傷喪失勞動力的王武林家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妻子在村上幫助下當起月嫂,加上光伏發電、花卉苗圃帶來的穩定收入,他家于去年底成功脫貧。安康吉河壩社區一戶村民家中剛剛
“光伏發電一年增收至少一萬元,給我們這種缺少勞動力的家庭真是幫了大忙。”
去年開始,安康吉河壩社區不少貧困戶屋頂多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脊椎受傷喪失勞動力的王武林家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妻子在村上幫助下當起月嫂,加上光伏發電、花卉苗圃帶來的穩定收入,他家于去年底成功脫貧。
安康吉河壩社區一戶村民家中剛剛搭建的太陽能電池板
吉河壩社區離安康城區較近,但山大溝深、資源匱乏的地理環境導致這里的居民普遍貧困。去年2月,安康市漢濱區發改局干部楊攀擔任該社區第一書記,走訪中,他了解到部分貧困戶家庭成員因殘疾基本喪失勞動力,于是引進一條“高效光伏+扶貧+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項目,目前已為5戶貧困戶安裝裝機容量10千瓦的光伏。經統計,該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發電約12000度,每戶貧困戶年純收入增加11760元左右,不到6年便可收回成本。
吉河壩社區有不少農家樂。楊攀整合數十余家農家樂,打造特色產業“火燒饃一條梁”。他還提出“開心農場”項目,讓一戶貧困戶作為農場管護員,流轉農戶4畝土地,將土地分成15平方米大小的地塊,免費供城區居民認養。楊攀估計,項目初具規模后可實現每年吸引2萬至3萬人次客流量,催生周邊農家產業。
作者:王斌 來源:華商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