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擁有雄厚的能源技術作為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臺當局制定了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并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提高到20%、發電機組比例40%。如此遠大的目標,需要臺當局與民間共同努力達成。 根據EnergyTrend調查,臺灣目前各項可再生能源裝置量與2025年目標距離不小,其中光伏的達標率僅有6.8%、風力發電僅1
臺灣擁有雄厚的能源技術作為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臺當局制定了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并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提高到20%、發電機組比例40%。如此遠大的目標,需要臺當局與民間共同努力達成。
根據EnergyTrend調查,臺灣目前各項可再生能源裝置量與2025年目標距離不小,其中光伏的達標率僅有6.8%、風力發電僅16.5%,也意味著仍有龐大的成長空間。生質能的達標率雖逼近90%,但面對需求龐大的東亞市場,臺灣業者也憑借著技術與地理區位而擁有絕佳優勢。業者之間的交流,將更有效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太陽能底氣最強,“MIT”供應鏈問世
作為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地,臺灣擁有絕佳的發展土壤;加上位于高日照地帶的地理位置,更讓太陽能成為臺灣可再生能源的首選,臺當局積極制定了2025年20GW的目標,并在2016年中推出“太陽光電兩年計劃”作為前導政策。
在20GW的目標前景下,EnergyTrend分析臺灣將躍居全球前十大太陽能市場。相對穩定的投資環境,以及對高效產品的補貼加乘,不僅吸引海內外資金關注,也鼓舞本地業者投入組件與電站事業,打造出真正“臺灣制造”的垂直供應鏈。
元晶所生產的組件產品。來源:元晶太陽能
“在談未來的發展時,我們所談的不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有臺灣市場成熟度與接受度的問題。”EnergyTrend在臺灣的對外貿易發展協會(TAITRA)的安排下與臺灣一線業者元晶太陽能的財會副總林達三見面,聊到了元晶對太陽能產業的看法。林副總表示,除了電池、組件、太陽能發電廠等事業,元晶還會進一步思考如太陽能結合儲能與電動車、家戶系統整合等面向,把太陽能推向更廣泛且深入日常生活的領域。
元晶是臺灣最先投入高效太陽能產品制造的業者之一,在高效產品需求愈強的市場趨勢下已進入豐收階段。但林副總強調,臺灣業者在發展時需要特別注意三個面向:第一是規模適當,第二是技術選擇,第三則是利基產品(niche product),才能在中國大陸的強烈競爭下保有優勢。
林副總表示:“臺灣不可能在產能與價格上與大陸業者比較,高效和利基品是必須的選擇。”此戰略已反映在元晶對PERC高效電池產能的布局上,同時也彰顯在元晶準備設置500MW高效組件產能的安排上。而這批高效組件產能的主要出海口,將是臺灣本地與美、日等高端市場。同時,元晶也對組件產線保留了適當彈性,以便未來加入如半切、迭片等新技術,進一步提高組件的瓦數。
臺灣的半導體技術享譽國際,在地的太陽能產業是否能延續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優勢,林副總表示這需要觀察和投入。他仍強調臺灣必須走出自己的路,在臺當局20GW目標的框架下發展出最恰當的產業風貌。
元晶旗下厚固能源所開發建置的屋頂型光伏系統。來源:元晶太陽能
作者: 來源:EnergyTrend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