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就如何發揮我國政治體制優勢,全力支持促進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解決我國空氣環境生態“脫貧”發表了獨到見解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NBD:十九大以來,國內經濟穩步向好發展,從您的角度出發,認為目前國內經濟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
劉漢元:改革開放至今已整整四十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國內生產總值穩居全球第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全球話語權大幅提升。與此同時,國內生態環境總體上仍面臨巨大壓力,人民群眾無不渴望著能時時呼吸到新鮮干凈的空氣。以此角度看,我國目前存在另一種意義上更為嚴峻的的貧困,就是“空氣貧困”、“環境貧困”和“生態貧困”。因此,為更有力保障全體國民的健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我國上下迫切需要且完全有能力像今日的扶貧攻堅那樣,充分發揮政治和體制優勢,用5-10年時間再一次實現空氣、環境和生態的徹底“脫貧”。
NBD:如何化解目前存在的“生態貧困”?
劉漢元:想擺脫“生態貧困”,需要大力發展以光伏、風能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以光伏為例,太陽能是目前人類可使用的能源中一次轉化效率最高,且使用最簡單、可靠、經濟的可再生能源,因此是當前及未來新能源行業發展的主要選擇。事實上,光伏產業成為了我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了改善國人呼吸和空氣質量的最核心產業,是與我國扶貧攻堅事業同等重要的基礎產業,更是人類五千年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產業。
NBD:我了解到,近些年光伏產業發展很快,尤其是2017年,裝機量同比增長超50%,那么目前國內光伏產業在國際上處于什么地位?
劉漢元:近十年來,中國光伏產業實現了從一路追趕、齊頭并進到全面超越的華麗轉身,在技術、規模、成本上已全球領先,可以說中國已經牢牢執住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牛耳。
NBD:在國內光伏產業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
劉漢元:第一是稅費負擔。當前我國光伏產業從上游到下游都被全額征收各種稅費,如再考慮社保因素,稅費將更加驚人。各類稅費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影響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影響其比較優勢形成,導致光伏發電需要補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是指標管控思路與市場化交易機制相悖。當前通過指標控制光伏發電規模的管制思路,既不符合也不利于市場化條件下產業的健康發展。事實上,在過去五到十年,產業鏈上中游新增產能不斷增加和更替,有效帶動了技術不斷革新和改進,設備不斷迭代升級,促使成本大幅降低,使得中國光伏產業贏得了全球發展先機及絕對的規模和成本優勢。因此,產業適度規模化發展,促使設備、技術的不斷更新,是光伏成本不斷降低的關鍵因素,無論集中式還是分布式都應在條件具備時停止指標管理,倘若一味用指標壓制發展規模,成本下降速度將大大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