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祖國西部的青海,風電、光電、水電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曾連續7天、168小時全部使用太陽能、風能及水力發電供應全省用電,創下世界紀錄。而面對清潔能源消納難題,青海做出了怎樣的探索,又有哪些可資借鑒的經驗?
翻日月山,過塔拉灘,見峽谷險峻,高湖碧波,此處便是龍羊峽水電站。如今,它有了新身份: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與其互補的,是距龍羊峽40多公里的青海省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的恰龍光伏電站。
“陽光強時,主要由光伏電站承擔發電任務,水電盡可能少發或停用。陰天或晚上,則主要由水力發電。通過電網智能調度系統自動調節水電和光伏發電,確保水光互補電能平穩送出,光伏電能實現最大化消納,減少棄光。”國網青海電力調控中心水電及新能源處處長李延和說,2017年,從這里外送江蘇等省份20億度電,青海清潔能源實現了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并為輸入地減排二氧化碳60多萬噸,相當于少燒24萬多噸標準煤。
蘊藏量豐富,新能源并網及消納工程建設不斷推進
出共和縣城十幾公里,是連片的塔拉灘。占地600多畝的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就坐落在海拔3000多米的塔拉灘上。深居內陸、干燥少云、空氣干凈,“這里年均日照數近3000小時,”李延和說,塔拉灘上蘊藏著2萬多兆瓦的發電資源,年均發電量可達329億千瓦時。
站在園區的觀測塔頂放眼四望,數百萬塊電池板“精準定日”。“有的還裝載跟蹤系統,可‘追日’,隨時保證太陽光直射電池板,顯著提高了發電效率。”李延和說。
作為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除了光伏發電,青海的光熱和風力發電也是日新月異。
在德令哈工業園區,我國首座投運成功的規模化儲能光熱電站,依靠自主研發的光熱發電技術、利用鹽湖里豐富的熔鹽資源實現光熱儲能——先讓光能變成熱能、再將熱能轉化為動能,最后實現動能向電能的轉變。無論陰雨天還是夜晚,光熱電站都可實現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電力輸出。
此外,青海還有年發電量1.07億千瓦時的貝殼梁風電場,總裝機容量49.5兆瓦的青海茶卡鹽湖風電場工程等。近年來,隨著新能源大規模并網,2017年6月17日零時至23日24時,青海創下清潔能源連續供電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連續7天、168小時全部使用太陽能、風能及水力發電供應全省用電。
“我們每年滾動開展新能源消納能力研究,連年推進新能源并網及消納工程建設,陸續建設了17項新能源匯集送出工程、10項直接服務新能源消納的主網輸變電工程。”國網青海電力發展部規劃一處工作人員秦緒武說。
“而且,我們通過對清潔能源協調控制,調峰互濟、水光互補,提高接納能力”,國網青海電力調控中心調度計劃處處長徐有蕊介紹,“在午間光伏大力發電期間,青海省內黃河大型水電、火電機組按最小方式和出力運行,中小型水電輪流錯峰,最大限度騰出空間消納新能源。”
截至目前,青海電網總裝機容量2580.4萬千瓦。其中,水電1190萬千瓦、光伏796.4萬千瓦、風電192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已占總裝機容量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