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14時~15時,江蘇電網成功實施了今夏首次“削峰”電力需求響應,實際減少用電負荷達402萬千瓦,再創削減負荷的歷史新紀錄。
自7月20日起,陸續出梅的江蘇各地快速進入“燒烤”模式,全省大部分地區出現35攝氏度以上的持續晴熱高溫天氣,空調降溫用電迅速增長,拉動江蘇電網負荷屢創新高。7月22日,江蘇電網統調用電最高負荷由7月21日的8869萬千瓦激增近1100萬千瓦,達到9960萬千瓦;7月23日9時55分,全省用電負荷突破1億千瓦,13時15分進一步攀升至10510萬千瓦,刷新了去年創下的10288萬千瓦歷史最高紀錄。至7月30日,江蘇電網統調用電最高負荷年內已3次突破歷史紀錄,最高達到10716.3萬千瓦,全省13個地級市電網中有12個已創下用電負荷歷史最高紀錄。
在江蘇電網經歷高溫、高負荷的雙重考驗之際,為確保大電網安全,同時讓電于民、讓電于重要用能單位,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和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聯合發起了7月30日14時~15時以減少用電負荷為目的的今夏首次“削峰”電力需求響應。
據統計,參與此次需求響應的電力用戶包括普通用戶452戶和負荷集成商13家(涉及3142戶),實際減少用電負荷達402萬千瓦,刷新了江蘇電網2016年創下的單次削減負荷352萬千瓦的歷史紀錄,單次需求響應負荷量位列世界第一。
“本次需求響應除了規模大以外,還首次采用基于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的空調需求響應系統。該系統在用戶側部署需求響應終端,將用戶的各類空調設備進行互聯。我們與用戶簽訂協議,到了電網高負荷時期,由我們統一調控管理,在不影響舒適度的情況下,智能 匹配低能耗策略運行,對中央空調主機系統、循環系統以及末端運行方式實施調節,短時降低空調用電負荷,配合電網有序削峰。”國網江蘇電力營銷部市場處處長楊斌介紹,此次江蘇電網通過空調需求響應系統實時調控的用戶有2900余戶,實現空調柔性控制的需求響應量合計達26萬千瓦。
南京江寧金鷹天地廣場參與了此次需求響應,實際響應量為1557千瓦,預計可獲得4.67萬元的響應激勵。“剛開始我們還有點擔心,特地在響應期間到商場里感受了下溫度的變化,實際上并沒有多大影響。”該廣場物業部經理汪家奇說。
此次電力需求響應的另一個突破是儲能用戶的首次參與。在國網淮安供電公司的推動下,淮安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于2018年投資3000萬元建成了功率為8000千瓦的儲能電站,將每天0時~8時用電低谷的 “便宜電”和12時~17時用電平段的電儲存起來,分別到價格相當于用電低谷3倍多和平段1.7倍多的早晚高峰時段再使用,以實現用電的削峰填谷并節省用電成本。
“在這次電力需求響應中,我們于14時~15時暫停了儲能設備的充電,成功減少用電負荷8000千瓦,雖然儲能電站少充電1小時,但對其晚高峰時發揮作用沒有影響,這不僅助力了電網有序削峰,承擔了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還大大增加了我們儲能設備的經營收益,是一舉多得的好事!”該企業電氣主管李飛說。
“近年來,江蘇電網峰谷差越來越大,每年達到用電最高負荷95%以上的持續時間不到55個小時,如果按照完全滿足短時高峰用電需求來增加電源、電網資源的投入,對全社會來講是極大的浪費。”國網江蘇電力營銷部副主任陳振宇表示。
“省發改委和公司聯合發起的此次電力需求響應,運用市場化方式激勵和引導電力用戶主動削減尖峰負荷,有效緩解江蘇電網運行的壓力,相當于少建一座400萬千瓦的調峰電廠,可減少電廠和電網投資約340億元,對有效應對季節性、局部性電力供需缺口,提高電網應急管理水平,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陳振宇介紹,早在2015年,該公司即與江蘇省經信委出臺《江蘇電網電力需求響應實施細則》,探索以市場化手段激勵用戶主動削減高峰用電負荷的電力需求響應。
據測算,淮安海螺水泥參與此次電力需求響應,可獲得響應激勵約8萬元。“我們儲能電站一天兩次充放電,每天獲得的峰谷電價差收益只有約1.2萬元。”李飛說,參與需求響應的經濟效益顯著。
隨著近年來江蘇風電、光伏發電的大發展,春節、國慶長假中用電負荷整體水平較低與夜間風電出力較高、中午和下午光伏發電效率較高的矛盾突出。“為確保新能源全額消納,2018年春節和國慶期間,我們成功實施了兩次以‘填谷’為目的的電力需求響應,其中年初一至初三共有87家大型制造企業參與,最大‘填谷’負荷達168萬千瓦,3天累計填補低谷負荷928萬千瓦。2018年10月1~3日首次啟用競價模式開展需求響應,與標準激勵價格相比,節省激勵支出67.5萬元,為建立電力需求響應市場化定價機制做出了嘗試。”楊斌表示,“填谷”需求響應有效促進了新能源消納,為江蘇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記者 沈偉民 通訊員 馬志強 馬琎劼,原標題:創新高丨江蘇單次削峰負荷超四百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