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除少數地區具備較優質資源,早期實現平價上網,大部分地區仍需要一定補貼才能維持。根據統計,三類資源區的平均燃煤標桿度點電價分別為0.30元、0.34元、0.38元。按照電站發電壽命20年,第一年光衰3%,后續年光衰0.7%,年2%營運費用,內部收益率為8%,每瓦建設成本4元進行測算,三類資源區距離上網電價平均仍有17.29%的差距。即還需要裝機成本下降近20%,才能實現我國全地域的發電側平價上網。
無論從硅料的價格區間還是硅片生產成本來看,經歷此前的快速下降后,未來下降空間有限。并且,由于硅材料及硅片在向下游傳導時成本占比逐漸遞減,因此當反應到電站成本時,其敏感度不明顯。因此,未來光伏成本下降主要依靠非硅成本下降帶動。
非硅成本下降主要由以下路徑實現:第一,提升光伏產品的轉化效率,直接降低光伏電站建設的單瓦組件成本;第二,企業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熨平周期波動;第三,通過工藝改進等方式實現生產成本的繼續壓縮。
技術創新帶來轉換效率提升
轉換效率的提升對整體降本而言意義重大。下游電站建設過程中,主要衡量電池組件的單瓦成本。而若電池本身轉換效率直接提升,將從分母端直接影響單瓦成本,也相當于固定的成本被更多的功率數所分攤。因此,提升電池片的轉換效率,是降低光伏電站成本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
單晶依靠PERC繼續提升轉換效率。PERC單晶轉換效率近年來一直穩步提升,并且不斷打破紀錄。根據公開信息,已經有企業成功突破了此前PERC電池轉換效率24%的瓶頸。未來,隨著新型增加轉換效率技術的成熟,單晶轉換效率將持續提升。
多晶則依靠黑硅提升轉換效率。多晶金剛線硅片采用常規酸制絨無法實現良好的表面結構,甚至無法形成絨面,這導致金剛線硅片的反射率大幅提升,從而對電池效率產生負面影響。黑硅技術可以完美解決多晶制絨問題,既能提升電池效率又能降低電池成本,對多晶未來的發展前景至關重要。目前投入運營的黑硅技術包括制絨添加劑技術、表面預處理技術、濕法黑硅技術和干法黑硅技術,其中濕法黑硅技術性價比相對較高。
規模效應帶動非硅成本下降
規模效應帶來非硅成本下降。以單晶為例,隨著單爐硅料投料的提升,單晶拉棒成本也快速下降。單爐投料在110kg的情況下,硅棒成本(不含硅料)為83元/kg。而在單爐投料提升至270kg的情況下,整體成本下降至43元/kg,規模效應顯著。這主要是因為作為重資產行業,在產能提升下,單爐成本得到有效攤薄。由于多晶硅錠的單爐量大,規模效應相對較弱。龍頭廠商通過技改擴產,實現規模效應,并且平抑市場波動,使得非硅成本持續下降。
電池片及組件工藝改進實現降本。光伏制造業技術迭代較快,而下游電池片以及組件封裝新技術不斷涌現,帶來轉化效率提升,攤低光伏整體成本。這些技術主要包括PERC、SE、MBB(多主柵)、半片、疊瓦、雙面等。
雙面組件可吸收被環境反射的太陽光,從而對組件的光電流和效率產生貢獻,雙面技術已在第三批領跑者中獲得應用。雙面玻璃組件具有使用壽命長(一般30年),發電衰退率低(0.5%),抗腐蝕及其他惡劣環境,可接受更高電壓并且透光率更高,有效提高生命周期發電量。而半片、多主柵以及疊瓦技術,也對電池片功率提升有極大的增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