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能源發展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惠及民生。從用得上能源——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全面解決,人均生活用電量從不足1千瓦時提升至約695千瓦時,到用上好能源——農網改造、油品質量升級等民生工程持續推進,再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親歷者和受益者,普通老百姓的生動講述,串起了能源發展的70年變遷以及釋放的巨大民生福祉。
用上“陽光存折”
講述人:劉青葉(64歲,山東淄博市沂源縣下土門河北村村民)
過去哪想得到,屋頂裝上“藍板板”、曬曬太陽,就能有收入進口袋?
前兩年我在外地打工手受重傷,家里一下沒了收入來源,成為貧困戶。那段時間,我天天犯愁。去年女兒聽說光伏扶貧,貸款給家里安了一套原裝戶用光伏。只要有光照,這些“藍板板”就能帶來收入,國家還給咱補貼。
還別說,光伏扶貧真挺適合我們家這種情況。發出的電可以自用、剩余的賣給電網,每個月能帶來五六百元的收益。現在技術也先進,女兒的手機安裝了軟件,能隨時看到家里每天發多少電,如果哪里有異常還會自動“報警”,技術人員“上門看診”。
我們算了算,投入安裝的錢四五年就能回本,剩下還能用20年左右,收益全歸咱!有了這個“陽光存折”,接下來養老是不用愁了,也能給孩子減輕負擔,脫貧真有奔頭。這不,鄰居看著眼饞,也躍躍欲試。
太陽能不僅照亮了我們家的致富路,整個村也都受益哩。過去沒有路燈,一到晚上黑漆漆的,出行不方便,村里人都待在家;幾年前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晚上道路亮堂堂的,大家聚在一塊散步聊天,別提多熱鬧了。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敞亮!
光伏發電回報穩定、可持續,不僅能助力清潔低碳發展,也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采訪中,天合光能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山東沂源縣,大約有1200戶家庭安裝了戶用光伏,平均每家每年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陽光紅利”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
在光照資源較好的貧困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光伏扶貧項目,既能增強貧困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和活力,又符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截至2018年底,26個省份農網接入1930萬千瓦光伏扶貧項目,惠及約260萬貧困戶。從一次“輸血”到長效“造血”,“藍板板”正成為“金罐罐”。
本報記者 丁怡婷 潘俊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