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江蘇殘疾人光伏扶貧項目總結會議上傳出好消息,作為全國殘聯系統最大的單體光伏扶貧項目,江蘇光伏扶貧惠及全省近6000戶重度殘疾的貧困家庭,讓殘疾人足不出戶,坐在家中就能享受“陽光收入”。
去年,光伏扶貧項目在蘇北6個省扶貧開發重點片區全面鋪開。“每當晴天的時候,我就特別開心。通過屋頂上的發電板,坐在家里就能收錢。”51歲的沭陽縣錢集鎮居民潘加寬,有二級智力殘疾。他家的屋頂整整齊齊排列著12塊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我家的發電板7月20日通電并網,僅兩個月時間,就發電700多度,平均每天15度。”潘加寬的母親介紹說。
讓殘疾人家庭受益的光伏扶貧項目,是國家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2016年7月,省殘聯就在句容市茅山鎮率先試點。句容市后白鎮東灣村殘疾人邢玉生家是第一批試點光伏扶貧家庭,政府補貼1.8萬元設備費,自己貸款3000元,刨去自家用電,僅一年,電費凈收入3500多元。
殘疾人光伏發電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根據目前上網電價和補貼標準測算,每度電可收益0.571元。技術人員說,光伏項目的發電量與天氣、采光、發電板清潔度等因素有關。在宿遷市中揚鎮耿橋小區,殘疾人陳曉珍一家的日均發電量在16度至18度之間,比其他家庭電量多出近20%。“我家的12塊發電板就安裝在屋頂平臺上,每天傍晚我都用濕抹布擦拭清理。”陳曉珍的丈夫說。
去年,“為5000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建立分布式光伏電站”被列為省政府重點民生項目。“光伏扶貧項目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清潔低碳、安裝維護簡便等優點,可幫助貧困殘疾人家庭獲取穩定收益20年。”省殘聯副理事長杜曉鎮表示。
2016年至2018年底,江蘇省已累計幫助20.9萬貧困殘疾人實現脫貧。“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新的能源生產方式,非常適合無就業能力、缺增收渠道的重度肢體、智力和精神貧困殘疾人。”省慈善總會會長蔣宏坤說。
去年11月,省殘聯、省慈善總會、省農墾集團共同出資9000萬元,為蘇北6個扶貧重點片區5市13個縣(區)的5000戶殘疾人家庭建設光伏電站。“光伏扶貧是江蘇農墾創建67年來,最大的一筆單體慈善捐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省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魏紅軍介紹,由于貧困殘疾人家庭房屋基礎條件較差、拆遷征收等多種因素影響,給項目實施帶來一定的難度。“技術人員結合當地電路、光照條件,克服房屋朝向不正等多個不利因素,先后研究制定了5種以上的設計方案。”
今年9月,光伏扶貧項目通過項目竣工驗收。按照提供確認的4812戶實際可安裝名單,全部完成安裝并網。目前,并網光伏電站運行穩定,后臺APP運行數據表明電站經濟技術指標基本符合設計要求。
根據國家電網端口統計數據,自項目第一戶并網開始,到最后一戶并網為止,已累計發電585.36萬千瓦時,收益228.87萬元。按目前上網電價政策和補貼價格測算,每戶年收益2300元-3000元,受助殘疾人每年增加收入1000多萬元。
截至8月,我省共安裝光伏電站近6000座,實現了扶貧重點片區建檔立卡重度殘疾人光伏扶貧全覆蓋。“光伏扶貧項目實現了短期輸血式扶貧向長期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該項目之所以取得明顯成效,關鍵在于對象確定、項目選擇、工作舉措、責任落實等方面均突出‘精準’二字。”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萬力說。
由于殘疾人群體的特殊性,脫貧后極易返貧。萬力介紹,為提升扶貧質量和實效,項目實施地區的殘聯將會同扶貧、電力、運維部門建立統一協調機制,實時跟蹤了解項目后期運行維護情況,保障好殘疾人利益。
光伏電站雖然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收益,但仍需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檢修,及時處理耗損。各地殘聯將跟蹤指導殘疾人家庭電站進行簡單維護,運用電站監測APP,掌握發電量及發電收益。同時,積極幫助殘疾人家庭減災止損,根據實際情況對光伏電站予以修復、重建或補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