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國是論壇“能源中國”第三期活動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王仲穎表示,進入“十四五”新發展階段,高碳的能源結構已經成為了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亟需加快產業電氣化、行業智能化、跨越式發展可再生能源,建立現代能源體系。談及建立現代能源體系,王仲穎表示,當今的能源-經濟-生態環境可以比做是一
在近日舉行的國是論壇“能源中國”第三期活動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王仲穎表示,進入“十四五”新發展階段,高碳的能源結構已經成為了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亟需加快產業電氣化、行業智能化、跨越式發展可再生能源,建立現代能源體系。
談及建立現代能源體系,王仲穎表示,當今的能源-經濟-生態環境可以比做是一個倒立的三角形,最下面一角是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系統,支撐著經濟以及生態環境,是一個隨時都可能崩塌的結構。我們的目的是要把倒立的三角形正過來,兩腳落地,以現代能源體系和現代經濟體系來支撐生態文明社會,這將是一個非常穩固的經濟社會系統。
王仲穎表示,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是綠色電力。
9月份,我國莊嚴承諾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新目標,這對我國能源變革目標和實現途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在本次“能源中國”會議上,多位與會專家提出,在2015年的中美氣候領導峰會上,我國提出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而 最新目標由“2030年左右”變為“2030年前”,這意味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變革壓力更大,全球的碳減排進程也將被加快。
王仲穎稱,我國現在的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85%,即使到2050年降低到三分之二以內(即形成三分之一煤炭、三分之一油氣、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如果要達到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煤炭資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非常高。
王仲穎表示:
“我們討論兩種情形,如果能源消費年均增長1.5%,則到2050年我們需要65億噸標準煤(tce),二氧化碳排放量有100億噸;如果能源消費年均增長2%,那么到2050年我們需要75億噸標準煤,將排放126億噸的二氧化碳。”
王仲穎指出,如果按照《巴黎協定》,以傳統的老路來實現,到2050年需要把全世界排放空間都留給中國才行,所以這條路也走不通。老路新走也走不通。只要依然遵守著老的、依靠化石能源的思路,那么就要被時代淘汰。
那么我們的設想是什么呢? 是通過建立現代能源體系來解決高碳結構的問題。我認為,綠色電力將是未來能源系統的核心,也是建立現代能源體系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利器。高碳能源不能支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現代能源體系和現代經濟體系來支撐生態文明社會,將是一個非常穩固的經濟社會系統。
王仲穎指出,“十四五”時期是可再生能源跨越式發展的基礎期,能源領域要做的主要幾點,包括: 減煤、控(穩)油、增氣、跨越式發展可再生能源。
具體而言, 他提出并倡導“三化論”,即產業電氣化、行業智能化、電力綠色化,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
王仲穎認為,只要我國制造業、產業電氣化、商業智能化進一步發展,再加上完善的電力市場,就可以支撐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電力。
王仲穎認為我國實現綠色電力完全沒問題,他舉例說明,我國有八大沙漠,沙漠面積加上戈壁灘共占了128萬平方公里,如果按當前技術,光這些沙漠戈壁就可以建設1280億千瓦光伏。
中衛市騰格里沙漠、戈壁灘建成1.5GW 光伏發電基地
另外,在電動汽車方面,王仲穎認為,電動汽車的發展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開啟新一輪周期,今年3月,國務院明確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補貼退坡減速意味著電動汽車消費將被促進。
同時, 到2050年,如果按照4億輛電動汽車的保有量估算,則每年能夠提供約40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汽車與電力系統融合將有效促進全社會能源結構的轉型。
作者: 張若婷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