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12月2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白皮書系統介紹了中國能源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能源產業取得了怎樣的發展?接下來有哪些目標和重點?《中國訪談》特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12月2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白皮書系統介紹了中國能源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能源產業取得了怎樣的發展?接下來有哪些目標和重點?《中國訪談》特別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進行解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 (楊佳 攝)
此次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推進能源革命的歷史性成就。十八大以來,我國的能源發展有哪些特點和亮點?
杜祥琬:這次白皮書比較全面地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能源發展成就。能源是生產、經濟、生活的基礎。十八大以來,能源保證了國家比較健康,也比較高速的發展。這些年來能源消費年均增長2.8%,經濟增長平均每年7%,也就是說,年均2.8%的(能源)增長保證了7%的經濟增長。除了這個以外,能源結構在不斷地優化,能源的效率(在不斷地提高)。大概2010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單位GDP能耗,也是能耗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現在降低到(世界的)1.3倍,這個數字是越低越好。我們的能源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另外,從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制造業有著比較完備的體系,中國自己能夠制造必要的設備。而且從以煤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潔凈化利用,到非化石能源、潔凈能源的發展,都比較快速,可以說在這些年發展都比較突出。我覺得這個成就還是舉世矚目的。
白皮書提到,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在這一戰略下,“十四五”期間我國的能源發展有哪些工作重點?
杜祥琬: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能源革命。我們過去講能源發展,他提出來能源革命,這個提法就不只是文字問題。中國能源要有革命性的變革,要有質量的提高。
消費革命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要從過去比較低效的發展走向節約高效,這是消費革命的一個主要方向。這就體現在單位GDP的能耗在降低,這是一個進步。
從生產革命來講,從黑色高碳逐步地走向綠色低碳。綠色低碳這方面也有很明顯的進展,譬如說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同時我們國家特別注重非化石能源或者是可再生能源資源的發展。比如說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現在的裝機總量分別都超過了2億千瓦。這在全球大概是第一位的。全球太陽能、風能增長的30%都在中國。當然還包括水電、核電,都有進展。生物質能、地熱,這些都屬于可再生能源資源,這幾年進展也很明顯。
還有一個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生產革命和消費革命的支撐。另外,還強調體制革命。體制革命可以說是能源革命的保障。當然還有一些國際合作。這些年我們的能源國際合作進展也很明顯。特別是譬如說油和氣,現在還有一些要從國際上進口,也都保證得比較好。這些年來,應該說能源的發展還是比較全面的。
我們第一個百年目標和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交接點就在“十四五”。可以說我們從“十四五”要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實現最近提出來的2030年前碳達峰(的目標),距離現在還有不到10年。所以“十四五”也是一個關鍵。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消費占比將達到25%。到2025年,我估計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能達到20%。原來我們國家2015年給聯合國提出的自主貢獻,是到2030年達到20%,現在等于把這個目標又提高了。我估計2025年差不多能夠實現20%的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這其中,現在風能、太陽能是主要的,當然還涉及到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大約每年有2%的增長,這個增長基本上由非化石能源,加上天然氣的增長,就可以滿足。這也為2030年前碳達峰做好了鋪墊。
白皮書中指出,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途徑。能源產業如何加快自身轉型進程,同時確保能源安全供應?
杜祥琬:能源安全和非化石能源的發展是高度一致的。現在中國的能源現狀是處于多元發展階段,也就是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逐步轉型,處于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在做好化石能源潔凈化的同時,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這應該說對能源安全更為有利。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這些是我們本國的資源。我們如何開發利用,是本國可以掌控的,是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
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高,中國的能源就越安全,獨立性就越強。所以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既有利于環境,有利于氣候變化,也有利于能源的獨立和安全,是這樣一個關系。
化石能源在歷史上有很大的貢獻,現在也還很重要。但是要逐步地轉型,這個目標非常清楚。怎么實現這個目標呢?我覺得非常清楚的是,中國發展非化石能源的可能性、現實性是非常清晰的。
第一,資源量。中國的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足夠,太陽能、風能很豐富,地熱、生物質能、水能,資源豐富。
第二,技術可行。技術可行除了非化石能源本身以外,還包括跟它相配合的儲能技術,技術最近進步也很大。
第三,經濟性。現在這些可再生能源,十幾年前成本比較高,所以十幾年前發展比較慢,跟這個是有關系的。成本高,市場就不接受。但是最近十年來,太陽能、風能的成本明顯下降,大幅度下降,也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資源可行、技術可行、經濟可行,中國完全有一條路子可以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技術途徑。
但是我想強調一點,能源轉型不光是哪一個多一點,哪一個少一點的問題。它還將帶來整個能源體系、電力體系的變革。譬如現在我們國家的電網跟煤電配合很多年了。現在要有比較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進來,它們跟電網如何配合?如何增加整個系統的靈活性,提高電網的智能化水平和數字化水平?這就帶來整個能源技術、電力體系的技術進步。當然也會帶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政策上的一些調整,這些都要配合好,才能使我們的低碳轉型做得比較穩步和健康。
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您如何評價中國在發展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對世界的貢獻?
杜祥琬:中國的貢獻,首先第一條就是節能。大概這些年來世界節能總量的二分之一都是在中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第二,將非化石能源作為發展和增長的重點。
這些年來,我們當然也很重視其他的非化石能源,包括水、電、地熱。因為供電和供熱都很重要。供熱這些年,譬如說用清潔取暖替代散燒煤,有明顯進展。這樣也帶來了空氣質量的改善,同時也使碳排放逐漸減少。
我們現在碳排放的減少,跟發達國家有什么差距呢?(就是)“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他們是絕對量的減排,中國正像你剛才說的,是碳強度的減少,也就是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在減少。雖然我們的絕對量還是會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會慢慢減少,最后趨于飽和,也就是到2030年達到峰值。中國這幾年就是按照這樣一個路子在走。
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要做符合自己國情、符合自己發展階段的選擇。但是同時,我們也是世界上的一個大國,也要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自己的貢獻。這一點中國的責任感還是很強的。我們國家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但是也盡量作為低碳發展的促進者、貢獻者,我覺得這一點中國還是很明確的。
本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重點任務。這一目標如何實現?這會對新能源和新能源數字經濟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杜祥琬: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而且最近3個月幾次在重要的國際場合,習近平主席都重申了碳達峰和碳中和這兩個目標,意義非常重大。這兩個目標可以說不僅表示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的重要姿態,而且對于我們的能源革命,定量的階段目標也更加明確了。首先,2030年前要碳達峰,然后30年后,再實現碳中和。概括成一句話,低碳發展。正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這樣一句話就體現在這兩個目標上,而這兩個目標又引導了整個中國的能源發展。
發達國家一般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少則45年,長則70年,我們國家只留了30年。這當然更困難,更有挑戰性,但是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們要用比較快的步伐從碳達峰走向碳中和。
我們要看準碳中和這個目標來做碳達峰,要讓這個峰值盡可能不要太高,這樣接下來的碳中和才比較容易實現。如果現在把這個峰值抬得很高,將來為了碳中和付出的代價,包括投資,都會比較大。所以我覺得現在這兩個目標可以說是相關聯的,也是方向性的、戰略性的。
對于新能源來說,這是一個挑戰,更是機遇。我們工程院在2007年開始做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的時候,大家說非水可再生能源是四個字:微不足道。后來我們研究以后,認為它們將來一定會成為另外四個字:舉足輕重。現在大家可以看出來,太陽能、風能舉足輕重當然是肯定的,但是現在我要說另外四個字:擔當大任。它們將來會擔當大任,會成為中國電力能源的主流。
這對它們當然有壓力,但更是機遇。不管是陸上還是海上的風電,不管是分布式的還是集中式的太陽能,都有了很好的發展空間。其他的可再生能源都能夠很快地適應國家的需求。這個既是國家能源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牽引。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家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在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候。
白皮書指出,開展能源重大領域協同科技創新。未來在新能源領域有哪一些新的技術與裝備值得期待?
杜祥琬:現在這個階段要做好化石能源跟非化石能源之間的協同和配合,譬如說對可再生能源的調峰,要讓它能夠有穩定的輸出,這個要做好。除了儲能以外,也要做好化石能源跟它的配合。另外,智能電網的進步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核能方面,現在核裂變核電站是主要的,但是也在發展一些新的技術。大家最關心的是核聚變,這項技術一旦突破了,對整個能源的意義非常大。我們國家在這個方面最近也不斷有一些進展的報道。當然,距離真正的發電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是這個方向原則上應該是沒有原理性的障礙,也是很好的。
既然提到了能源科技,還有一項技術,就是用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如果把氫再跟跟二氧化碳結合,就可以產生液體的甲醇,它也被叫做“液體陽光”。這個方向既利用了一部分二氧化碳,同時又能夠用太陽能來制氫。這也是一種新的技術,也可以做出新的貢獻。所以我覺得科技創新的天地非常廣闊,現在發展也很蓬勃。
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等30個國家共同建立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接下來中國將如何繼續開展能源國際合作?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杜祥琬:你這個問題問得很有現實意義。我想強調一點,中國跟“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在能源方面要體現綠色低碳發展,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綠色低碳發展的走廊。具體到能源企業來說,應該在這樣一個方向上,在國際合作領域中著重發展可再生能源。這恐怕是我們國家今后能源國際合作要重點著力的一個方向。
比如建立發電站。有些國家缺電,我們國家當然幫他們建過一些火電站,也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今后我強調綠色低碳。如果這些國家需要電,幫他們建可再生能源電站,這就是我們企業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