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光伏產業的發展備受市場關注,在資本市場掀起“小陽春”。作為我國在全球市場的一張名片,光伏產業“火熱”的同時,另外一些現象也值得關注。例如,韓國太陽能組件制造商韓華公司針對我國光伏企業隆基股份和晶科能源的專利訴訟尚在進行中。“十四五”期間,我國光伏行業發展將進入新階段,打造閃亮的“中國名
2021年伊始,光伏產業的發展備受市場關注,在資本市場掀起“小陽春”。作為我國在全球市場的一張名片,光伏產業“火熱”的同時,另外一些現象也值得關注。例如,韓國太陽能組件制造商韓華公司針對我國光伏企業隆基股份和晶科能源的專利訴訟尚在進行中。“十四五”期間,我國光伏行業發展將進入新階段,打造閃亮的“中國名片”,光伏行業尚需在知識產權方面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善于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
快速發展與知識產權風險并存
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推動我國光伏行業在國際競爭中不斷取得優勢。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獲得的數據顯示,我國光伏領域2002年僅申請光伏專利21件,但從專利申請和授權趨勢看,一直處于持續增長趨勢,截至2021年1月15日,專利申請量接近6.8萬件。美國于2002年申請光伏專利68件,2016年后呈增速下降之勢,目前發明專利申請量僅為7000多件。全球光伏領域的專利申請量仍在增加,但是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申請趨勢下降,而我國光伏專利申請自2016年以來一直呈加速之勢。
“從知識產權的數據看,我國帶動了全球光伏專利增長,知識產權正助力國內光伏企業成長為全球行業龍頭。數據同時也鮮明地預示著,我國正在成為引領全球光伏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研究員王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近年來,我國光伏骨干企業實現了專利積累與市場地位“比翼齊飛”。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年有效專利量平均增長率達到46%,目前該公司主持或參與制定的國家和國際行業標準達11項。隆基股份的單晶電池組件出貨量已連續多年蟬聯全球第一。與此同時,該公司專利競爭優勢逐步得到累積,截至2019年底,專利申請量1387件,授權量776件,近三年知識產權有效量年均增長率達到81%。
我國光伏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多次遭受歐盟、美國等“雙反”調查的打壓,然而卻不斷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壯大,從低價搶占市場轉向更多地依靠技術創新和專利實力將國外競爭對手擠出競爭“擂臺”。美國、日、韓、歐洲光伏企業并不甘心。我國光伏行業海外知識產權風險加大。例如,阿特斯陽光電力在2011年受到美國337調查,2017年因專利糾紛被德國公司起訴;2020年9月再遭美國競爭對手提起專利侵權指控。
光伏行業需知識產權強基
如何構建知識產權風險管控機制,是國內光伏企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王磊認為,盡管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外光伏企業的產品市場占有率每況愈下,但早先已積累了大量高質量專利,尤其是基礎專利,技術競爭力、控制力仍然不容小覷。我國光伏企業雖然專利申請量較多,但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及產業共性技術領域的專利積累和布局尚待加強,技術創新性仍有上升空間。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知識產權分析師李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光伏行業將加快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加速實現由技術創新的跟隨者變為引領者。在新的發展階段,光伏行業迫切需要在知識產權領域“長板”更長、“短板”不短。
第一,構筑我國光伏行業在全球知識產權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將建設我國引領全球光伏行業發展能力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納入亟須持續提高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匯聚科研資源予以重點支持;建設光伏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持續積累和布局基礎專利、產業共性技術專利及關鍵核心專利。強化該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組織和參與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技術標準制定等談判和磋商,提高新能源全球治理話語權。
第二,補齊知識產權“短板”,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高級化做好文章。持續跟蹤和研判光伏產業前沿技術,加大對可能引發行業發展顛覆性突破的技術、基礎技術等領域的投入,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指導企業強化研發過程的專利管理,挖掘、布局和運用高價值專利,積極擴展技術傳播,帶動產業鏈向高級化發展;推動和扶持龍頭企業積極參加國家標準和國際行業標準的制定,條件具備情況下,將專利納入標準中,提升對全球光伏產業鏈的掌控力和規則治理的話語權。
第三,加強產業鏈知識產權風險預警,防范應對光伏行業知識產權風險。鼓勵業內科技、產業咨詢機構,尤其是行業組織梳理光伏產業鏈知識產權風險點,形成清單,建立風險分類和預警、處理方案,主動與可能落入風險區的企業分享信息;持續加強知識產權基礎知識和糾紛實務培訓,加快解決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
“光伏+數字基礎設施”
藍海尚待挖掘
我國已經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無論是互聯網企業、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等,巨大的運算量所需要的能耗非常高。數字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如何綠色化,將是實現碳中和面臨的重要課題。
數字基礎設施綠色化潛力巨大
在加快實現碳中和方面,騰訊成為我國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互聯網企業之一。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表示,作為科技企業,騰訊要更為關注企業運營對氣候、水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隨著中國宣布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騰訊也要加快推進碳中和規劃。與此同時,騰訊還將加大探索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應對地球重大挑戰上的潛力,大步推進科技在產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伴隨著我國不斷加碼新基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許多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保利協鑫原副總裁呂錦標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大型互聯網企業擁有龐大的數據處理中心,短時高速處理海量數據,其數據中心耗電量非常大,所以阿里巴巴、亞馬遜等都將數據中心設在電力豐富且價格便宜的地區。未來,大型互聯網企業用電的優先選擇是使用可再生能源,這將會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快實現碳中和目標。
數字經濟究竟有多耗電?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王英歌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以大數據中心為例,早在2015年,全國的大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已達10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三峽電站全年的發電量;2018年這個數值達到1609億千瓦時,超過上海全年的社會用電量。預計到2030年,全球的大數據中心就能消耗掉世界30%左右的電力。
正因為如此,國際上的“耗電大戶”和注重環保形象的跨國巨頭如蘋果、英特爾、特斯拉等都倡導使用清潔能源。微軟計劃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為負、到2050年徹底抵消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直接或間接由電力消耗產生的碳排放;Facebook也宣布2020年可全面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使用。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行動起來。這一方面是積極響應我國碳中和目標,另一方面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綠色發展、綠色數字經濟也是未來發展方向。”一位能源領領域的資深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光伏+數字基礎設施”助力碳中和
廣東清遠大數據中心是華南地區的大型新基建項目。數據顯示,清遠數據中心PUE(消耗的所有能源與IT負載消耗的能源比值)低于1.25,在整個華南地區處于最優水平,而國內新建數據中心的平均PUE是1.5左右。這得益于項目在綠色環保方面的整體把控,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采用了由隆基股份提供的光伏供電解決方案。
“新基建不是傳統產業、傳統模式的重復,而是肩負著‘產業結構升級’和‘能源結構轉型’。”王英歌表示,新基建離不開電力能源的支持。太陽能光伏將很好地助力綠色新基建,助力實現碳中和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5G技術正使人們的日常溝通更加便捷。5G基站的顯著特點是覆蓋面積減小、耗能增加。數據顯示,5G單個基站功率大約為3千瓦,約為4G技術的3倍;網絡耗電量約為4G的10倍到20倍。在5G基站的建設過程中,部分偏遠地區除基站外無其他耗能設置,單獨鋪設供電線路成本過高、性價比低。而光儲互補和多能互補則是5G基站供能的最佳解決方案。據記者了解,目前,隆基股份已經建立了1000個以上的5G基站光伏供電系統,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為偏遠地區解決基站持續供電問題。
大型互聯網企業和新基建項目如何應對能耗?天合光能能源物聯網總經理方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光伏發電已經逐漸實現平價上網。數據中心的大型機房、大型互聯網公司的用電設備、辦公樓的屋頂等,如果能夠增加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儲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將是助力碳中和行之有效的一個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可再生能源發電和主網在并網時的消納、容量備用和平衡管理問題。
在方斌看來,以往以節能降碳為主的理念應該轉變為多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少太陽能光伏企業已經在發展光儲充一體化系統,這和互聯網等科技企業的寫字樓、車棚、電動汽車的使用等可以有機結合。科技企業還可以參與到與碳中和相關的數字化平臺、物聯網設備的建設、運營、管理和維護。”
作者:郭錦輝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