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能源局近日對外通報,因經濟復蘇加速和持續高溫,廣東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多重因素疊加之下,廣東出現了供電緊張情況。為緩解上述情況,廣東電力交易中心近期發布《關于開展市場化需求響應系統公測和結算試運行工作的通知》,明確5月17日起進入需求響應交易結算試運行。根據廣東省能源局、南方能源監管局去年聯合發布的《廣東省
廣東省能源局近日對外通報,因經濟復蘇加速和持續高溫,廣東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多重因素疊加之下,廣東出現了供電緊張情況。為緩解上述情況,廣東電力交易中心近期發布《關于開展市場化需求響應系統公測和結算試運行工作的通知》,明確5月17日起進入需求響應交易結算試運行。
根據廣東省能源局、南方能源監管局去年聯合發布的《廣東省市場化需求響應實施方案(試行)》規定,削峰響應的收益區間為0-4.5元/千瓦時,費用由所有參與市場化交易的用戶分攤。有業內人士指出,從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公布的運行日報來看,需求側響應用戶參與度并不高。同樣是用戶付費、同等質量的電,為何現貨市場最高價1元/千瓦時左右,需求側響應可達4.5元/千瓦時?
用戶參與積極性不高
需求側響應,指用戶在電價或獎勵措施下改變消費習慣的行為。用戶在負荷高峰期少用或不用電、負荷低谷期多用電,即可獲得相應補貼,從而為電力系統減負。
中嘉能集團首席交易官張驥告訴記者,以5月16日日前出清結果來看,總中標容量約占需求容量的8%,出清價格達到最高價4.5元/千瓦時。“供需決定價格,愿意提供需求響應服務的用戶少,價格自然觸及‘天花板’。”
用戶參與意愿為何不高?廣東省某大工業用戶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廣東需求側響應配合有序用電才執行得下去。如果企業被要求錯峰生產,同一天可選擇參加需求響應獲得補貼。如果未被要求錯峰生產,大多數企業是不會主動參與的。好比本來生產一天能賺10萬,現在關一天獲得1萬補貼,大家自然興趣不高。”
張驥表示,現在的問題不是需求側響應價格設置太低難以調動用戶積極性,而是廣東省需求側響應和現貨市場沒有發揮協同效應,不利于需求響應政策的實施。
“同質不同價”現象突出
廣東省某發電企業工作人員表示,需求響應通常可以參與容量、能量和輔助服務市場,與發電電源平等競爭。通常,用戶削減的電量和電廠發出的電量是同質的,因此應該得到相同的待遇。目前國外市場都將需求響應與現貨市場出清機制結合,一般不存在發電與需求響應“同質不同價”的問題。“廣東省是我國首個在運行現貨市場期間加入需求響應的省份。由于需求響應參與度不高,需求響應的出清價常常為4.5元/千瓦時。與之相對照的是,高峰時段的現貨市場只有0.6—0.8元/千瓦時。”
既然同質,那為何不放開現貨市場發電側報價上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指出,需求響應規模較小,即使支付4.5元/千瓦時對其他用戶的電費沖擊也不大。目前現貨市場“天花板價”太低,對用戶沒有足夠激勵。“如果提高現貨價格上限,那就是動了整個電能量市場的價格,影響太大,也不符合政府降電價的預期。”
政策研究人士劉某表示,從計劃的角度來看,這種控制價格的想法完全合理,而且操作簡單。“但從市場的角度看,扭曲的價格雖然可以降低用戶的短期成本,維持部分售電公司的生存,卻間接鼓勵了更多的無效消費和冒險行為,人為制造了更多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利于用戶的長遠利益。如果大部分電量已經從中長期交易購買,那么現貨市場中短時間的高電價對用戶沖擊不會太大。因此,不應該過于放大現貨市場價格對最終用電成本的作用。”
關鍵是解決現貨市場失靈
劉某指出,在電力市場中引入需求響應,本質上是對電力市場失靈的一種補救措施。除了電力行業,其他市場并沒有向減少消費的用戶付費的先例。“如果需求響應是對現貨市場失靈的補救,那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糾正現貨市場的價格失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但政府一方面想維持現貨市場的低價,維護和鼓勵用電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鼓勵用戶削減用電量。這顯然是一種自我矛盾的處理方式。”
劉某建議,解決供需緊張的問題無非增加供給或減少需求。短時間內,既可以通過增加外購電和“有序用電”等計劃手段人為地平衡供需,也可以通過市場友好的方式鼓勵供給和削減需求。“長期來看,解決供需緊張需要有效的規劃和準確的市場信號,讓供方和用戶在價格指引下有效地調整投資和合理地安排用電,現貨市場的作用恰恰是提供準確的價格信號。”
作者:趙紫原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