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強,現任英利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英利集團成立于1987年,1999年承接了國家第一個年產3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鄭小強主攻“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技術”,是生產技術團隊的帶頭人之一。作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要核心成員,先后完成“高效率低成本N型硅太陽能電池及設備聯合
鄭小強,現任英利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英利集團成立于1987年,1999年承接了國家第一個年產3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鄭小強主攻“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技術”,是生產技術團隊的帶頭人之一。作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要核心成員,先后完成“高效率低成本N型硅太陽能電池及設備聯合研發”“太陽能電池組件專用無鉛焊帶工藝研究”“太陽能電池選擇性發射極技術研究”等工作,完成12項專利項目申報。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中國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不僅為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指明了前進方向,更為全球氣候治理向前邁進注入了新動能。
光伏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主力軍,已成為全球市場規模最大、應用最多、配置最全、科技最先進的產業之一。2020年,全球光伏應用市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仍實現逆勢增長,全年新增裝機量約130吉瓦,同比增長13.0%,其中,中國裝機量位列全球新增裝機首位。一代代光伏從業者,一個個產業故事,在艱苦創業、智造光伏、聚焦零碳的時代鏡像中,譜寫出馳騁全球的時代壯歌。
年產3兆瓦——
邁向產業化
時光回溯到1998年,彼時,原國家計委擬建中國第一個多晶硅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那個年代,人們尚不清楚“老爺兒”(河北保定方言,太陽的意思——編者注)可以發電,光伏是一個陌生的新興行業。
當時,英利集團創始人苗連生帶著公司的人跑申報手續,經常是一大早在河北石家莊,中午在北京,中途打電話告訴公司準備午飯,同事們將大餅和包子送到保定高速口,一群人邊吃邊繼續趕路。當年5月,項目通過原保定市計委審批、6月通過原河北省計委審批、7月正式上報原國家計委,由原國家計委工業司、產業化司、投資司、政策法規司聯合審察項目可行性。
1999年2月14日,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復興路3055號的英利集團一號院一片沸騰,《關于年產3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的批復,讓一切塵埃落定——3兆瓦國家級項目成功立項。
最初的焊接工序為半自動化,大部分需要手焊。英利集團派員工去意大利Helios學習培訓,并在大量翻譯及整理的基礎上,制定出基本的工藝規程,成為中國光伏領域第一個“引進來”并進行國際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的探索者,以及中國培養專業人才的第一所“光伏大學”。
兩年后,也就是2001年8月,英利集團收到Helios公司發來的第一批設備及原材料,經過前期調試,第二年5月投入使用,生產出公司第一塊組件。
英利集團看準了機械化生產大方向,又先后從美國GT公司引進第一代天車式鑄錠爐、從瑞士引進多線鋸切割機、從意大利引進油加熱層壓機,經過生產實踐,逐步完善了生產工藝流程。同年,建成了國際先進水平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示范生產線,所有部門在一起工作,廠房圍墻上寫著標語——“年產3兆瓦”。
車間內,在一排排整齊擺放的焊接臺上,一把把烙鐵嫻熟操作,訂單生產保質保量。但當時,即便是焊接技術能手,單班最快也只能焊10塊左右。為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英利集團引進了自動化焊接設備,一小時能生產出一個人一個班的產量。
有了團隊、設備、經驗,2003年,3兆瓦項目通過國家驗收,全線投產,開創了中國商業化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先河,填補了國家空白,中國光伏從此走上快速發展的產業化之路。
0.69元/千瓦時——
光伏并非高不可攀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市場逐漸形成,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在世界舞臺上與歐美公司同臺競技,光伏產業也逐漸成長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009年3月,甘肅敦煌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北京進行招標,它被列入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
報名購買標書的國內外電力企業有50家,其中18家進行投標,分為技術方案標和報價方案標兩個階段。英利集團與國投電力聯手報出了0.69元/千瓦時的價格,遠低于當時行業2-3元/千瓦時的平均成本。評標委員會和各方專家反復研究,最后認為“投標方案基本合理,完全響應了招標文件各項要求,理應成為最終中標人”。
但在當時,0.69元/千瓦時作為全國統一標桿電價推廣難度較大,因此,國家能源局調整電價為國內開發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的統一標桿電價,以全面推廣光伏產業。當年6月24日,甘肅省發改委正式印發通知,由國家電投、英利集團在敦煌再開發一個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示范工程,同步開展項目核準相關工作,上網電價為1.09元/千瓦時,其他條件參照敦煌特許權招標工作的有關要求。
甘肅敦煌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建成,證明了“太陽能不是貴族,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低碳綠色能源”,也驗證了“一定要通過技術進步才能實現成本控制,推動太陽能光伏事業的普及”,為中國光伏產業成本迅速下降、加快規模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南非世界杯——
讓世界看見中國光伏
2007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國。但是,令人尷尬的是,雖然當時我國的光伏產品質量并不比國外差,但平均售價卻要低10%,打贏“品牌之戰”,迫在眉睫。
南非世界杯前夕,一名高管大膽提議,能不能把太陽能和足球這個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賽事聯系起來。問題是,足球與光伏風馬牛不相及,況且,要進入世界杯贊助圈又談何容易?根據當時國際足聯規則,官方贊助商只限八家,而且都是國際大公司知名品牌,名額既定且具有排他性,確實沒有贊助機會。
機緣巧合,因金融危機,原定的贊助商中有一家退出。苗連生馬上與瑞士洛桑的國際足聯取得聯系,并說明兩點理由:新能源企業將綠色低碳理念帶入世界杯,與國際足聯的綠色發展目標相吻合;中國人口多,經濟正高速發展,贊助世界杯,一定是一個雙贏的合作。經過嚴格的評估、審核程序,英利集團代表中國光伏產業,成為第十九屆世界杯足球賽的官方贊助商。
緊接著,公司請求在賽場上打出漢字并冠國名,這一從未有過先例的請求,讓國際足聯的官員們頗感為難。
為了冠以“中國”二字,公司派人專門從北京飛到瑞士,又從瑞士追到南非,歷時3個月,行程數十萬公里,最終以東方人的執著與誠懇打動了對方。
2010年6月11日,南非約翰內斯堡足球城體育場,四個方塊大字“中國·英利”出現在萬眾歡呼的賽場上,在世界擁有電視機的每個角落,不同膚色的人們都看到了這四個漢字。這是世界杯贊助史上第一次出現中國企業、第一次出現方塊漢字、第一次出現新能源企業。2014年,公司趁勢贊助巴西世界杯,這次全球觀眾看到的是“中國英利 光伏入戶”。
借助國際體育盛世,中國光伏得到了世界注目,強化了中國自主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光伏產業全產業鏈在持續創新中進步,從組件回收、智慧運維、分布式光伏到綠色建筑,光伏在減碳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新邊界,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清潔低碳。
如今,隨著光伏平價時代的到來,光伏的度電成本不斷降低,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光伏正加速“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光伏產業矗立在綠色發展的前沿,我們要用行動把百年奮斗延伸到美好未來,用生態綠色發展服務人類未來。
(甄真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董欣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