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中海油,正在大力轉向并非其主業的發電領域。8月19日,中海油在其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稱,將擇優發展陸上風光項目。在今年一季度,中海油就曾提出未來幾年將不斷加大海上風電的投資力度,爭取將每年投資的5%以上用于風場資源的獲取。中海油還只是冰山一角。很少有人注意到,成立不過6年的國家電投(即
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中海油,正在大力轉向并非其主業的發電領域。
8月19日,中海油在其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稱,將擇優發展陸上風光項目。在今年一季度,中海油就曾提出未來幾年將不斷加大海上風電的投資力度,爭取將每年投資的5%以上用于風場資源的獲取。
中海油還只是冰山一角。
很少有人注意到,成立不過6年的國家電投(即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電力公司。
其光伏發電總裝機330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一;風電總裝機3201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二。僅在2020年,國家電投就新增風電裝機1158萬千瓦,風電投產規模超過了前四年投產總和。
全球風電裝機規模最大的公司是中國另外一家央企:國家能源集團。
2017年11月掛牌的國家能源集團由國電集團及神華集團兩家企業合并重組而成,擁有煤炭、火電、新能源、水電、運輸、化工、科技環保、金融等8個產業板塊。原本其能源主業是煤炭和火電,但幾年過去后,這家公司風電裝機為4604萬千瓦,占全國19.6%,居全球第一。
國家能源集團旗下港交所上市公司龍源電力,是一家以新能源為主的大型綜合性發電集團,目前,它在全國已經擁有300多個風電場,以及光伏、生物質、潮汐、地熱和火電等發電項目。
此外,三峽能源、華能、大唐、中節能等諸多央企也在迅速擴張自身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其手段包括投資自建、并購重組等。這一切就發生在自2011年以來的一次新能源發展周期內。
行業將2011年作為中國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周期的開始,在此期間,頂層設計、政策鼓勵、市場環境、國際氣候環境等諸多方面形成合力,催生了中國力度最大的一次新能源轉型。2020年10月底,中國提出的3060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進一步提供了加速度。
不過,并非所有的新能源玩家都能走到今天。在大型央企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眾多原來的中小型新能源企業不斷出局,有的破產倒閉,有的變賣資產,成為正在形成的中國新能源新格局的落寞背影。
現在,大玩家成形,新能源格局仍在加速演化。
搶灘第一梯隊
以傳統“五大發電巨頭”為代表的大型發電集團對于優質風光資源的渴求依舊。
8月26日,一位從事新能源電站融資租賃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發電央企和地方能源國企都在并購電站,甚至是同一家企業的二級單位之間看到了同一個項目,兩者之間也會存有競爭,可以看到對新能源電站的需求相比前幾年而言愈發強烈。”
對于優質風光資源的競逐不僅限于五大發電集團,其他國有綜合性能源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參與程度也在近年逐漸提高。
今年6月,三峽能源(600905.SH)成功上市,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透露,自進入新能源發電領域以來,裝機容量迅速增長。發電項目裝機規模由2008年底的14.3萬千瓦迅速增長至2020年9月底的1189.8萬千瓦,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5.69%,裝機規模是十二年前的83倍。目前三峽新能源業務已覆蓋全國 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裝機規模、盈利能力等躋身國內新能源企業第一梯隊。
在新能源發電領域,經過多年的并購、自建,五大發電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華電集團和國家電投)仍是第一梯隊的主力軍。
根據華能官網披露的發展績效——環境責任績效數據,其低碳清潔能源比重從2016年至2020年逐步提升,分別為29%、31%、33.18%、33.72%和36.61%。
其中,光伏裝機容量躍升明顯,五年間從157萬千瓦上漲至645萬千瓦,漲幅311%;風電裝機容量相較于光伏規模更大,2016年的裝機容量為1632萬千瓦,及至去年已達2530萬千瓦,漲幅為55%。
8月12日,華能集團宣布其電力裝機規模突破2億千瓦,電力裝機規模較上年末增長2%,其中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37.25%,較上年末提高0.64%。
再看中國大唐,其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其風電控股裝機容量為1728萬千瓦、光伏及其他清潔能源控股裝機容量為115萬千瓦。而華電集團的數據則顯示,在2019年年底,其風電等其他能源裝機容量就已達1744萬千瓦。
英大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研究所副所長臧寧寧認為,大型發電集團著力發展風光資產的原因首先需從原本的發展基礎出發,一是煤電供需寬松,利用小時逐年下降,虧損面較大,新能源項目的盈利能力是可以期待的。二是從發展上看,能源轉型下,煤電發展見頂,以后更多是存量改造和升級,新能源新增空間巨大,不發展新能源就被彎道超車。三是新能源補貼拖欠導致民營企業新能源電站缺少現金流,如協鑫,而發電企業具有資金優勢,可以通過并購實現快速發展,如華能。
此外,未來在能源轉型的框架下,高碳資產如煤化工等,還需長周期退出,比如煤制氫通過可再生能源制氫替代,或者是配套CCUS技術等(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即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也對傳統火電巨頭發力新能源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大發電集團之外的央企中,也不伐新能源后來者,如中節能、華潤、中廣核、三峽能源等。這些央企與新能源產業一起進入“快速擴張期”。
經濟觀察報記者注意到,在三峽能源的招股書中,其表示,“公司電站項目、資產規模的快速增加對公司的開發、財務、人力、合規等各方面管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管理層的業務素質及管理水平不能適應公司規模迅速擴大的需要,組織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而及時調整和完善,將給公司帶來較大的管理風險。”
在“人才短缺風險”中,三峽能源稱,“風力和光伏發電行業作為國家政策大力鼓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高級人才依賴度較高,人才壁壘也是進入該行業的主要障礙之一。由于該行業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較晚、相關教育和培訓投入有限,專業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出現嚴重的短缺局面,然而風力和光伏發電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各公司對于優秀人才的競爭逐漸激烈,對具備長期工作經驗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增大。”
這一情形也在前述人士處得到了印證,他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我平時主要負責的是民營銷業主和開發商,人才是缺,我們也在招新能源租賃的人,不好招。”
作者: 高歌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