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鋪滿屋頂,源源不斷地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兩個大鹽罐將電能轉化為熱能,隨時滿足園區用熱需求;全釩液流電池在用電低谷時儲能、高峰時釋放,幫助園區電網實現柔性“削峰填谷”……近日,浙江省首個“光伏發電+熔鹽儲熱+液流儲電”項目在杭州市錢塘區西子航空園區“零碳工廠”投運。該項目預計年發電量530萬千瓦時,可實現園區全生命周期
光伏板鋪滿屋頂,源源不斷地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兩個大鹽罐將電能轉化為熱能,隨時滿足園區用熱需求;全釩液流電池在用電低谷時儲能、高峰時釋放,幫助園區電網實現柔性“削峰填谷”……
近日,浙江省首個“光伏發電+熔鹽儲熱+液流儲電”項目在杭州市錢塘區西子航空園區“零碳工廠”投運。該項目預計年發電量530萬千瓦時,可實現園區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增量減碳、提質增效,浙江各地多措并舉推進電力行業綠色轉型,共同探索繪就一幅“山清水秀電更綠”的發展畫卷。
“風光倍增” 做好增量文章
浙江社會經濟與制造業發達,也是用電大省。據統計,今年前11個月,浙江全社會累計用電量達5038億千瓦時,成為全國第四個年累計用電量超5000億千瓦時的省份。其中,省內清潔能源發電占比超過四成,綠色底色逐步彰顯。
用電大省的電力綠色轉型,首先要做好清潔能源供給的增量文章。在舟山北部海域,海風推動風機不斷轉動,中廣核岱山4號海上風電場并網發電已有半年,海風“送來”的清潔能源,被源源不斷輸送到舟山的魚山島,為島上的浙江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提供清潔低碳的用能保障。
中廣核岱山4號海上風電場和嵊泗5號、嵊泗6號海上風電場共同構成了浙江省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群。僅岱山4號海上風電場,每年可向電網輸送6.18億千瓦時電能,與同等規模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7萬噸,減少各類氣體排放約47萬噸。
從嘉興到寧波,從臺州到溫州,在浙江漫長的海岸線上,越來越多風機正隨風轉動。據國家能源局規劃批復文件,預計2025年浙江新增裝機容量為720萬千瓦,位居華東地區第一。
與海上風電同步,浙江光伏發電保持高速增長,不僅集中式光伏發展迅猛,分布式光伏也躍上樓宇屋頂、田間地頭。據統計,目前浙江分布式電源裝機規模達1219萬千瓦,居全國前列。
在浙江海寧尖山新區,密密麻麻的光伏面板鋪滿了工業園區的廠房屋頂。截至目前,尖山新區安裝屋頂光伏的企業超過100家,新能源裝機容量31.44萬千瓦,光伏鋪裝面積占可利用屋頂面積比超過60%,分布式電源占當地全社會用電量比例超過30%,新能源在能源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已經凸顯。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浙江省內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384萬千瓦,占新增裝機容量的76%;新能源發電量達319億千瓦時,相比去年同期增長24%,能源電力更加綠色低碳。根據《浙江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浙江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實施“風光倍增計劃”,力爭到“十四五”期末,全省光伏裝機達到2750萬千瓦以上,新增裝機在1200萬千瓦以上。
減碳提效 數字化成助力
增加清潔能源裝機的同時,還要做好減碳、提效文章。數字化成為浙江電力行業節能減碳的一大助力。依托國網浙江電力承建的浙江省能源大數據中心和浙江省能耗雙控數智平臺,湖州率先推出“碳效碼”,綜合當地企業51個門類56萬條數據,結合模型分析評價企業用電效率,推進企業節能改造。
年初,浙江富鋼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士成在查詢得知企業“碳效碼”是5級,處于行業中下水平后,受到鞭策。此后半年,企業多舉并進,一邊引入石墨烯電機、改造加熱爐,減少能源消耗,一邊與寶鋼、華興、永興等頭部企業合作,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提升單位增加值水平。6月底,企業的碳效等級已提升至4級。
此外,湖州“碳效碼”還聯合金融機構推出“碳惠貸”等金融產品。8月20日,浙江志鑫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憑借“碳效碼”3級獲得碳效貸款1345萬元。企業負責人丁志農表示,貸款將用于綠色技改,完成后預計單位產值碳排放量下降近10%。
早上10點,杭州濱江人工智能產業園區用電量一路攀升,逐漸接近提前設定的目標值,工作人員隨即在手機App上按下調峰鍵,幾秒鐘內整個公共區域80%的照明已經關閉,空調排風的聲音也逐漸減弱;趪W杭州供電公司帶頭研發的“低碳用能數智平臺”,數字化管控方式能為樓宇降低整體用電負荷20%至30%。眼下,這樣的系統正在濱江、余杭、臨平多個寫字樓、大型商場和園區推廣應用。
杭州蕭山“雙碳大腦”利用算法構建模型建立“雙碳”管理指標體系;臺州推廣應用“綠電碳效碼”助力提升光伏項目發電效能;衢州首創工業企業碳賬戶體系……將能源與數字化結合,浙江正推動能源電力全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推動經濟結構清潔化高效化。
柔性互動 創造“彈性”空間
社會生活生產有規律,用電也有高峰和低谷,如何在高峰時保障電網穩定運營,讓每一度電用在刀刃上?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如何促進高質量需求側管理,浙江探索電網柔性互動,完善電力需求響應機制,緩解電力供需局部性、時段性、季節性緊缺的狀況,為電網創造更多“彈性”空間。
7月12日,國網浙江電力監測到海寧尖山新區存在用電缺口,立即對相關目標企業發送需求響應邀約,海寧市66家用戶壓住用電負荷的“尖峰時刻”,主動響應邀約,并且享受到總計12.54萬元的補貼。
“從去年10月到今年2月,企業共參與了6次需求響應,平均每次補貼約12萬元,總補貼60多萬元,不但節約了能耗,提升了企業收益,也保障了電網安全高效運行!闭憬擌伟宀目萍加邢薰鞠嚓P負責人唐躍明說。
在浙江,參與電網柔性互動的客戶越來越多。截至目前,今年浙江全省儲備客戶側削峰響應能力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超過4萬戶客戶參與了電力需求響應,一個多維需求響應的生態圈逐步形成。
“填谷”與“削峰”同樣關鍵,浙江同時探索蓄能、儲能技術,不浪費每一陣風、每一束光。為解決風光電力穩定性弱的問題,浙江在已有基礎上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根據規劃,到202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將達798萬千瓦,將對新能源起到有效調節作用。
在麗水,風光水儲能源匯集站模式實現各種電源時空耦合、互補互濟,提升清潔能源發展效益效率,將區域內的風、光、水等能源匯集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光與風、光與光、風與風之間的互濟和支援能力,釋放電網彈性消納空間,提高電網資源配置效率。
11月,浙江省發改委發布《關于浙江省加快新型儲能示范應用的實施意見》,提出2021至2023年,全省建成并網100萬千瓦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十四五”力爭實現200萬千瓦左右新型儲能示范項目發展目標。
“浙江正加快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容量倍增并全額消納,特高壓交流環網建成,堅強承載省外清潔電力饋入,電網高效滿足多元主體的接入和分布式電源的消納,儲能達到千萬千瓦規模,負荷與儲能調節能力達到最大負荷的10%,終端用能清潔率超過30%!
國網浙江電力發展部主任郭云鵬表示,到2030年,浙江省內新能源將超過6000萬千瓦,成為裝機占比最高的電源類型,電網形成“一環四直”的大受端格局,儲能規模超過2000萬千瓦,有力支撐電網安全可靠運行。遠期看,浙江煤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逐步退出,新能源逐步成為電力供應主體,浙江新型電力系統在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綠色低碳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者:林光耀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