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站在新舊能源替換的十字路口,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繞不開光伏這條賽道。過去一年,二級資本市場見證光伏賽道的火熱。年內,光伏ETF一度累漲85.8%,硅片雙巨頭隆基股份與中環股份一度分別累漲83.3%、120.56%,硅料龍頭通威股份一度累漲約96%,太陽能電池廠商愛旭股份則累漲161.8%。這條產業鏈上仿佛各個環節都在享
如今,站在新舊能源替換的十字路口,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繞不開光伏這條賽道。
過去一年,二級資本市場見證光伏賽道的火熱。年內,光伏ETF一度累漲85.8%,硅片雙巨頭隆基股份與中環股份一度分別累漲83.3%、120.56%,硅料龍頭通威股份一度累漲約96%,太陽能電池廠商愛旭股份則累漲161.8%。
這條產業鏈上仿佛各個環節都在享受著來自時代潮流的推動力,但個中冷暖,卻只有自知的份。這一廂,硅片新老玩家紛紛忙著擴充產能,上游硅料供應商憑借硅料價格上漲賺的盆滿缽滿;另一廂,電池片、組件企業卻飽受漲價之苦,光伏發電站對于裝機也不再積極。
持續一年的漲價潮下,復雜糾結的不僅僅是光伏這條產業鏈,還有諸多投資者們。招商證券首席在社交網絡上吐槽光伏行業“投資真累”言猶在耳,下半年不少光伏企業的股價也在震蕩中下行,中間還夾雜著美國海關“暫扣令”等擾動的聲音。
光伏還是一條高景氣度賽道嗎?明年的硅片價格戰是否會愈演愈烈?在漲價潮與價格戰交棒接力下,誰會是贏家,誰又會是輸家?我們回溯過去一年光伏賽道的起起伏伏,發現冰與火之歌正在奏響。
1
漲價潮與內卷
2021年,光伏賽道的漲價潮從年初持續至年尾,從產業鏈上游的硅料蔓延至下游的電池片與組件。其中,硅料價格飆漲尤甚。PVinfolink報價顯示,截至2021年11月17日,多晶硅致密料價格漲至269元/kg,年內漲幅達到220.2%。
價格是由圍繞價值的供需關系決定的。硅料價格大幅上漲,自然是上游硅料與中游硅片之間的供需關系發生了錯配。
去年12月,在全球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宣布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后,“雙碳”政策被列入十四五規劃。加之,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使用光伏發電的需求也水漲船高。
兩相刺激下,光伏賽道成為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一邊吸引新玩家進入,一邊刺激老玩家擴充產能。
這條產業鏈上,上游硅料生產環節對技術、投資、安全監管等方面有較為嚴苛的要求,準入門檻較高。下游光伏電站,屬于前期投入大的重資產行業,而平價上網的推行,又限制了利潤空間,進而削弱了新玩家進入的興趣。
中游的硅片環節,因為準入門檻相對較低,產能擴張快,成為了各路玩家涌入的重災區。據Solarzoom數據,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前十大企業合計擴產硅片達到281.2GW。該機構預測,這一數據截至今年第四季度將達到350.7GW。
行業的高景氣導致硅片環節內卷嚴重需求過剩,而硅料與硅片在生產產能上的差距,則在進一步加劇這種供需失衡。
硅料的擴產周期長達12至18個月,產能爬坡需要3至6個月,整體產能釋放約需要兩年時間。而硅片的產能周期卻只需要6個月。在今年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限電也成為了制約硅料生產的一大因素。作為生產硅料的最大成本,電力成本約占總成本的35%。
而偏偏,硅料生產是一個投資強度很高的行業,較高的折舊費用,降低了硅料廠商在平時儲備產能的意愿。沒有產能儲備的硅料行業本身擴充產能就慢,即使加足馬力擴產能,在今年過于旺盛的需求面前,也難免捉襟見肘。
2
價格戰與巨頭博弈
行業內卷導致的漲價潮下,有贏家,自然也有輸家,但隨著內卷進程的推進,可能都是輸家。
今年是硅料企業豐收的一年。截至今年前三季度,硅料龍頭老大通威股份實現營收467億元,同比增長47.42%;其歸母凈利潤達到59.45億元,同比大增78.38%。其銷售毛利率今年也是陡然上升,第三季度達到25.57%,創下近5年來單季度最高記錄。
上游吃飽,中下游卻食不果腹。硅片龍頭老大隆基股份便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前三季度,隆基實現總營收562.06億元,同比增長66.13%;實現歸母凈利潤75.56億元,同比僅增長18.87%;毛利率分別為23.21%、22.73%和21.35%,持續下跌。
最慘的莫過于電池片與組件行業。光伏產業鏈條的終端是各發電站,因為平價上網,各個發電站對于成本異常敏感。上游硅料漲價層層傳導下來,面對較為強勢的發電站,留給電池片與組件的提價空間變得非常有限。
今年前三季度,太陽能電池龍頭愛旭股份營收增速為78.99%,而歸母凈利潤增速卻同比大減112.25%。組件企業東方日升營收增速為19.93%,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45.33%。因為利潤承壓嚴重,愛旭股份甚至在今年6月詰問部分上游硅料與硅片企業故意囤積貨物、制造短缺假象。
即便電池與組件企業打落牙往肚里吞,利潤一再承壓,今年光伏行業的漲價潮還是挫傷了下游發電站的裝機積極性。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全國新增光伏裝機29.31GW,同比增長33.96%,距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的全年55-65GW的新增裝機量還有不小的距離。
下游新增裝機是最底層的需求,不及預期反過來其實抑制了整個行業的增長。中游無盡內卷,最后結果可能是把整個產業卷成一潭死水,任何環節都休想從中盈利。
年尾,隆基股份率先進行硅片降價,降價幅度為7.2%-9.8%。兩天后,另一硅片龍頭中環股份也相應降低了硅片價格。隆基產能最大的166硅片,中環降幅高達12.48%,并且新增隆基沒有的218.2硅片。中環有意針對隆基的降價策略,讓不少投資者嗅到了硅片價格戰的味道。年關將至,昨日,中環再度調低硅片價格,價格戰的火藥味更濃了。
隆基中環你來我往相繼降價,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短期內,利潤承壓是必然。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卻是盤活整個光伏行業的一步棋。
通過打價格戰,隆基中環讓利于下游電池片組件企業,最終刺激光伏發電站新增裝機需求。同時,壓低硅片價格,打擊新玩家進入或者擴充產能的野心,降低中游硅片企業對上游硅料的需求,以降低硅料的價格。
對于中環股份來說,價格戰還有幫助其擴大旗下210硅片市場份額的作用。隆基與中環的大尺寸硅片之爭由來已久,兩者關于大尺寸硅片是否更能降本增效也一直爭論不休。上半年,主打182硅片的隆基與主打210硅片的中環各自聯合其他光伏企業,分別組成“M10”聯盟與“600W+光伏生態”聯盟,搶奪市場份額。
中環不會忘了在上一輪擁硅為王的周期里,隆基是如何憑借押寶單晶硅技術路線實現市場份額的彎道超車,如今硅片價格戰來臨,中環乘勢通過低價繼續擴充210硅片市場份額也在情理之中。
2022年,硅片大概率會繼續內卷,但是這次不是在產能上,而是在價格上。隆基“硅片-電池-組件”的一體化布局,或許會幫助其平抑產業鏈上價格的波動,但光伏畢竟是卷垮過國內首富的行業,背后的慘烈,可想而知。
3
能源趨勢與周期
盡管光伏行業內卷嚴重,這依然是新能源領域里螺旋上升的渠道。
在今年光伏企業忙著內卷的大背景下,國內光伏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11月,美國與荷蘭對隆基股份出口的部分組件實施了“暫扣令”,并引發了國內資本市場對于隆基等光伏企業是否會遭國外進一步打壓的擔憂。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這又何嘗不是海外各國對于中國光伏行業崛起的焦慮。事實上,全球各國加碼推進光伏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共識。
自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后,便立即重返《巴黎協定》,并宣布在光伏產業上加大投入,給予相應的資金、稅收、基建與勞動力上的支持。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今年1-9月,美國新增裝機20.4GW,同比增加41%。
東吳證券預計,在一些補貼政策的推動下,海外其他國家如印度、日本、波蘭等國家在明年第一季度將出現搶裝潮。一些歐洲國家如德國,還宣布將2030年的光伏發電目標由100GW提升至200GW。
國內方面,風光大基地一期97GW的項目已于今年10月開工,二期的項目于12月開始申報,計劃于2023年建成并網。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昨日,國資委引發的《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央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50%以上。
從國家戰略意義上而言,光伏是各國新能源戰場上不能丟掉的陣地,這條賽道的景氣度依舊。出于競爭優勢而言,光伏也是中國能夠拿得出手與海外國家抗衡的行業。
因為光伏發電的敵人是傳統能源,只有實現更低的發電成本,才能夠完成替代。光伏企業的終極KPI就是如何更多地實現降本增效。在這一方面,國內已經領先國外,無論是通過技術革新實現,還是通過眾多的廉價勞動力實現。
縱觀國內二十年光伏產業的發展,可以發現,國內的光伏行業就是在周期中前進的。
無論是十幾年前以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太陽能軍團”,在政策的吸引下,往產業鏈上下游無限擴張,最后在08年金融危機與歐美“雙反”雙重打擊下,內卷出局;還是2012年金太陽工程項目中,為騙取補貼,光伏企業涌入,最后一地雞毛;亦或是,16年單晶硅與雙晶硅技術之爭,隆基攜手中環雙寡頭崛起。
每一次內卷,都意味著光伏行業格局重新洗牌。但國內的光伏行業恰恰也是在這樣的周期中,完成技術的革新與產業鏈的升級。可以說,周期是光伏行業的呼吸,而內卷其實也是無需大驚小怪的常態。
大趨勢下上升,小環境中震蕩,2022年的光伏賽道或許會經歷一番波折,但長坡厚雪四個字依然配得上。
作者: 來源:格隆匯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