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第13屆中美綠色能源論壇海上風電專題論壇以線上形式召開。與會專家圍繞著海上風電技術創新、發展前景、機遇與挑戰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其中,漂浮式海上風電可以擺脫海底地質條件束縛,被認為是解決近海風電資源開發飽和的重要舉措。全球:多國部署漂浮式海上風電近年來,盡管漂浮式海上風電是一個在全球仍處于試點階段的新
1月6日,第13屆中美綠色能源論壇海上風電專題論壇以線上形式召開。與會專家圍繞著海上風電技術創新、發展前景、機遇與挑戰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其中,漂浮式海上風電可以擺脫海底地質條件束縛,被認為是解決近海風電資源開發飽和的重要舉措。
全球:多國部署漂浮式海上風電
近年來,盡管漂浮式海上風電是一個在全球仍處于試點階段的新概念,但相關技術發展迅速,部分國家已經進行了試點部署并發布了發展規劃。
2017年,挪威Equinor(原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開設了Hywind Scotland,這是一個3萬千瓦的設施,被稱為“第一個全尺寸浮動海上風電場”。2021年9月,另一家挪威能源公司Statkraft表示,一項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場的長期采購協議成功簽署。
2019年8月,RWE可再生能源公司與日本關西電力公司宣布,將在日本沿海水域調查大型浮動海上風電項目的可行性。
2021年12月,還沒有海上風電場的澳大利亞宣布了三個海上風電開發計劃,其中兩個將采用漂浮式風電技術。擬建的設施是14萬千瓦亨特海岸海上風電項目、16萬千瓦臥龍崗海上風電項目、13萬千瓦大吉普斯蘭海上風電項目。
在美國,海上風電迅速推進的同時,漂浮式海上風電備受青睞。2021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政部和美國國防部之間達成了一項協議,向海上風電開發商開放加州部分深水區,這意味著漂浮式海上風電將出現在相關海域。加利福尼亞州可能會成為美國第一個擁有漂浮式海上風電的地區,美國國家氣候顧問吉娜·麥卡錫在簽約儀式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將為清潔能源的長期發展以及全新的美國制造產業奠定基礎。”
國內:深遠海風電巨大潛力有待開發
中美綠色能源論壇海上風電專題論壇上,華能福建公司副總經理朱金美介紹說:“海上風電是風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中國新能源轉型提供重要支撐。中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近海海上風電資源,深遠海也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據統計,中國遠海風能資源(水深大于50米)占全部海上風能資源比例超過60%,深遠海風能儲量高達12680萬千瓦。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秀麗表示:“以廣東省為例,預計2030年前廣東的海上風電裝機有望突破3000萬千瓦,這樣一個裝機規模意味著海上風電將從近海淺水到近海深水乃至遠海深水方向逐步發展。”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衛民介紹,國內漂浮式海上風電發展可以追溯到2008年,中國科學院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漂浮式風力發電機組小型樣機,采用垂直軸風電機組,功率為300千瓦。
此后,政府、企業對漂浮式海上風電進行了一系列部署:2013年,國家863計劃資助兩項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研發;2016年,綠能公司牽頭啟動中國首個深遠海漂浮式風電重大示范項目;2018年,工信部啟動浮式風電裝備研制項目。2021年12月更是傳來好消息,國內首臺按深遠海條件設計、工程實施及測試驗證的海上浮式風電裝備浮式平臺成功下線。
黃衛民表示:“目前,中國海裝浮式風電裝備已經取得里程碑成果,浮式平臺、浮式風機、系泊、動態纜等重要零部件已生產制造完成,等待施工窗口期完成樣機示范,預計今年3~4月份可完成樣機安裝。”
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而言,由于該州的太平洋水域下降得太深、太快,傳統的“固定底部”海上風機顯得“不合時宜”,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是必需的。但漂浮式海上風電的部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根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分析,與固定底部的海上風機相比,浮動技術在這個十年將出現大幅溢價,尤其是與陸上風電相比。NREL認為,迎接漂浮式海上風電,必須擴建港口基礎設施并升級電網。
黃衛民認為,在浮動風機的設計中保證最佳的性價比至關重要。在談及浮動海上風電機組總體設計的挑戰時,黃衛民介紹了風電機組與海洋結構的設計差異:“風電機組設計理念是利用風載,海洋結構設計則要盡量減少風載;風電機組載荷采用時域分析,海洋結構載荷則采用頻域分析。”
如何將深遠海的風電輸送至千家萬戶?王秀麗介紹了歐洲的經驗:“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建設了很多海上風電場,他們已經意識到將每個風電場的電能單獨向岸上輸送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所以他們在設計一個公共的輸電通道,把零散的風電場串聯到公共通道中,以此提高新能源的輸送能力,以及并網的可靠性與靈活性。”
美國船級社技術總監俞慶介紹說:“海上風電的研發在美國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浮動風機作為一個相對前沿的技術領域,有望在今后5~10年間得到大的發展。”
俞慶認為電纜的設計不可忽視:“一般而言,浮式風機離岸更遠、功率更大;浮式平臺本身會引起電纜的動態往復運動,可能造成疲勞損傷,這對電纜的設計和制造提出了更高要求。”
放眼未來,黃衛民認為漂浮式是深遠海風電的必然選擇。“機遇與挑戰并存。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都擁有豐富的深遠海風電資源。現在一體化浮式風電裝備技術已有突破,建設成本和平均度電成本還有待降低。”
作者:于琳娜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