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
“說到碳中和轉型,你們覺得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挑戰?”在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的“實現碳中和:企業在行動”分論壇上,面對主持人提問時,多數參會嘉賓選擇了機遇大于挑戰。
事實上,在2022年博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
“說到碳中和轉型,你們覺得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挑戰?”在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的“實現碳中和:企業在行動”分論壇上,面對主持人提問時,多數參會嘉賓選擇了機遇大于挑戰。
事實上,在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首日,有關碳中和和綠色發展議題的論壇已經超過了4場,而在圍繞“碳中和”展開的研討中,有關于能源、金融以及技術等不同方向的發展路徑也愈發清晰。
2050年太陽能將占到總能源的50%以上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表示,太陽能將在整個碳中和進程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在未來,太陽能光伏將成為全球最便宜的、清潔的、安全的能源。
“通過技術創新,太陽能成本已經是25年前的1/25,”高紀凡舉例說道,“在中國近海,太陽能發電成本是3美分一度電,四川阿壩州是2美分一度電,更便宜的是中東地區的阿聯酋,發電成本僅為1.3美分一度電。”
高紀凡指出,隨著太陽能光伏技術進步,成本還會持續下降,另一方面,與風能水能相比,太陽能資源更加豐富,且沒有地域限制,如能充分發展將有效解決能源爭端。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目前3.1億世界電力的發電來自太陽能。而高紀凡預測,到2050年,太陽能將占到總能源的50%以上。
而對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高紀凡提出要做三件事。一是要持續經過科技創新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降低成本,太陽能2050年的成本可能是現在的1/3甚至更低,這樣所有的地方都能夠用得起;二是由于天氣原因,太陽能在晚上、陰雨天不能發電,因此一定要大力發展儲能系統,比如鋰電池、鈉電池儲能等等。儲能還可以和發電廠、電網甚至和家庭終端用戶一起,構建穩定的能源使用系統;第三,由于能源使用基本上都在城市,太陽能的產生地大部分都在戈壁荒漠,因此,要大力發展高壓、特高壓傳輸。
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需投資規模在250萬億元以上
“全世界要碳中和的話需要巨大的投資,對于中國而言,可能這個挑戰更加艱巨一些。”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碳中和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非常深刻的經濟學管理學問題。
在劉俏看來,梳理過去四十年我們的發展模式,投資拉動是不變的主題,未來在碳中和對整個產業整個經濟社會產生沖擊的時候,需要的投資金額是天價數字,據估測將達到250萬億人民幣以上,分布在未來三四十年時間里面。
對于現有的金融體系,劉俏指出,最關鍵一件事情是把碳價格的發現機制迅速形成。
“現在雖然我們有全國性的碳交易體系,也有一些區域性的綠色交易所,但是碳價本身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具體水平,怎么把它能夠納入到企業的成本考慮里,金融體系本身需要參與進來,它不是純粹的碳排放交易的現貨市場,怎么通過金融產品金融市場把這個元素體現出來,這是當務之急。”劉俏表示。
與此同時,劉俏認為,碳中和本身是一個新的文明形態的變化。為此,財政政策應該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大家會講財政錢從哪里來?在碳中和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周期,完全有能力發行一些期限是三十年到四十年的長期的國債或者叫碳中和的國債,通過這種方式大量投入到有利實現碳中和的節點領域節點行業。”劉俏表示。
除此之外,劉俏還認為,綠色金融、綠色債券、綠色信貸包括PE、VC更加積極地去促進跟碳中和實現相關的技術方面的投資。
企業可獲實際利益
“現階段各方談碳中和、零碳發展談得很多,但簡單有效的措施卻太少,或者說缺乏‘知行合一’。”遠大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發言強調,踐行碳中和理念各方都可獲得實際利益,但仍有待從理念到高效行動的轉變。
房地產建筑行業一直被稱為“碳排放大戶”,對此,張躍指出,建筑業同樣可通過增強保溫、隔熱技術、建設工廠化建筑、高效利用廢熱能源、延長建筑物使用年限等手段助力綠色發展。
與此同時,張躍指出,對于企業而言,建立碳中和中長期長效機制可以降低成本,具有經濟效益的。
FMG集團首席執行官伊麗莎白*蓋恩斯也提及,在化石燃料方面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綠色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有望實現成本降低,并且可通過實現技術轉型有利于公司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我們剛剛籌集了一個綠色基金去供資到我們綠色轉型的項目上,這對我們來講作為一個采礦公司是很重要的一個路線圖。在把我們的策略在推進的同時,我們也創造很多的價值。”伊麗莎白*蓋恩斯透露道。
達索系統亞太區執行副總裁許善淞則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要將客戶產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要做一個轉型,從設計一直到制造到生命周期末端。在這樣的一個流程使整個公司成為碳中和,讓公司使用比如數字化、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來達成零碳,這樣對于公司的長期發展有很大的機遇。
作者: 王悅 張智 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