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是2022年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充滿壓力與不確定性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如何保持戰略定力,在穩增長的同時,繼續向著以低碳轉型的高質量發展邁步?
25日,中國新聞社國是論壇與能源基金會舉辦“能源中國—聚焦穩增長:綠色投資支撐綠色復蘇”專題研討會,多位專家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綠色投資將
穩增長是2022年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充滿壓力與不確定性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如何保持戰略定力,在穩增長的同時,繼續向著以低碳轉型的高質量發展邁步?
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綠色投資將成穩增長重要抓手
陳陸軍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穩增長并不意味著重回“老路”,而是動能切換過程中的穩增長,是高質量發展框架下的穩增長。一方面,通過穩增長,把經濟運行穩定在潛在增長率范圍的合理區間,才能為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創造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在高質量發展目標下,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動能又能為穩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他指出,要把握好綠色投資在穩增長中的作用。投資不僅創造需求,還影響供給,綠色投資能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帶動供需兩端的綠色復蘇,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到2050年面向碳中和的直接投資可達140萬億元
鄒驥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指出,中國正在迎來一場深刻的以能源科技革命為標志的產業革命,它決定了我們要以新的發展理念去處理好經濟增長、能源安全、環境質量和氣候穩定等不同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這些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可以協同的。
他認為,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將為經濟增長提供可觀的投資推動力。
鄒驥透露,過去幾年,在風光能源領域,我國平均每年的投資約在五六千億元人民幣以上,在穩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背景下,風光能源領域的投資有保持和擴大的潛力。
能源基金會的一項分析表明,在“十四五”期間,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綠色改造領域,綠色低碳城鎮化和現代城市建設領域,綠色低碳消費領域和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或電力系統建設等領域總投資可達近45萬億元,平均每年約8.9萬億元,占2021年全社會總投資的16%左右,這將是一個可觀的增長投資的動能。
此外,另外一個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國碳中和的直接投資可以達到至少140萬億元,如果考慮到關聯的投資,實際投資潛力遠大于這個規模。碳中和相關的投資將在今后30至40年為經濟增長提供可觀的投資推動力。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董事總經理王漢鋒:實現碳中和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六大改變
王漢鋒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會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消費等產生全面而深入的影響,具體會體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是科技助力,因為其本質上市一個科技革命。
第二是能源變“輕”,化石能源產業形態重的特點將發生改變。
第三是金融“變重”,在變成促進碳達峰工具時,金融考慮的因素不只是財務回報,還會有社會責任等更廣泛影響。
第四是商品“再生”,整個商品再運用、循環經濟會有很大的空間。
第五是區域“重塑”,全球的地緣影響和國內的區域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第六是消費“低碳”,消費者個人也能為整個低碳社會貢獻力量。
他還指出,全球走向碳中和使得擁有不同資源稟賦、處在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市場面臨的機遇和風險存在差異,積極地應對和研究是投資獲取收益、規避風險的關鍵。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當前應采取一些見效快的措施加力“穩增長”
楊偉民認為,當前應更有重點、更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見效快的措施,加大對穩增長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更加精準科學地防控疫情。既要控制疫情,又要盡可能減少防疫措施對人流物流的限制,以盡可能小的經濟發展的代價控制疫情。
二是積極擴大消費。楊偉民認為,相比擴大投資,擴大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直接、更立竿見影?梢詫σ蛞咔橛绊懯杖虢档偷娜后w給予一定資金支持,以釋放其消費潛力;采用改革手段,如調整汽車限購政策以減少對消費的限制等。
三是著力穩定房地產市場。楊偉民稱,應加快研究制定綜合性、一攬子的房地產的政策,明確房地產新制度、新模式的方向,明確相關的政策措施,給房地產企業和居民可靠的預期。
四是提高治理效能。楊偉民說,完善多元目標下的經濟制度治理思路及其方式方法,調整政策要尊重市場規律,把握收縮性政策出臺的時期、力度和效果,重大政策出臺要進行綜合影響評估,涉企政策調整要征求企業意見。
紅杉中國投資合伙人、紅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李俊峰:中國能源轉型需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
李俊峰表示,能源轉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議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盡快完成從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到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的政策轉變!笆奈濉逼陂g實現新增能源主要由非化石能源供應,新增發電量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滿足,“十五五”期間實現非化石能源對化石能源的存量替代。
二是堅定不移地推動煤炭盡早達峰。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煤炭消費超過42億噸,此后下降到2016年的38億噸,2020年煤炭消費量仍然不到40億噸,希望我國在2013年已經實現煤炭消費達峰,“十四五”期間控制煤炭消費增量,確保“十五五”期間實現煤炭的消費量的實質性下降。
三是合理控制煤電發展節奏。“十四五”開始實現煤電增容減量的發展轉變,煤電的發展要以支持構建以新能源為基礎的新一代電力系統為前提。
四是合理控制非化石能源發電,特別是風電、太陽能發電的節奏。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以每年不超過2個百分點為前提,讓電力系統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大體上控制在每年1億千瓦時左右,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比例在3:7左右。
五是形成推動能源低碳轉型的制度保障。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適應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的要求,抓緊制定能源法,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保駕護航,包括修改對企業的考核指標,化石能源從保供向托底轉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把驅動經濟增長的主線轉到低碳
江億指出,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完成房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滿足現代化強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應該把整個驅動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主線,轉到零碳能源系統重構上去。
在他看來,實現能源革命,由化石能源全面轉為零碳能源需要關注三大投資領域:
一是新型城鎮建筑配電系統和智能有序電動車充電樁的建設。他建議,加快建設智能有序充電樁系統,充分挖掘利用電動車電池資源,同時盡快實現農機具電氣化。
二是新型農村能源系統的建設,要使農村由能源消費者變為零碳能源的重要產地。他建議,充分開發利用農村各類閑置屋頂資源,發展光伏發電。
三是使流程工業低品位余熱供給系統成為建筑供暖和非流程工業生產用熱源。他建議,全面回收各類工業余熱,為北方建筑冬季采暖和非流程制造業提供熱源。
江億強調,這些新能源建設領域的投資還需要有關部門統一規劃,地方部門、企業分頭投資建設,避免挑肥揀瘦和重復建設造成資源和投資的浪費。此外,必須有配套的新的政策機制支持,建立新的價格體系,才能通過市場機制,激勵各方投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史德年:中國制造業面臨三個核心趨勢
史德年表示,中國制造業面臨三個核心趨勢,即數字化和智能化、雙碳目標和綠色化、內循環建設和供應鏈重構,這將從各個方面影響國家和社會的運行和治理模式,從理念以及現實上直接影響經濟的增長模式、產業的發展模式和個人的生活模式。
首先,數字化和智能化,有利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但需要更強勁有力的國家產業安全體系和生活環境來應對外部挑戰和解決內部矛盾,典型特征就是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智能化和綠色化。
其次,雙碳目標和綠色化,則意味著要降低對高速增長的資源渴求,通過綠色發展理念來轉變發展模式,同時進行總量控制和內部挖潛,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來提高效率。
另外,內循環建設和供應鏈重構,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驅動力以應對外需的缺口,需要數字化和綠色化來提供新的附加值,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史德年進一步指出,上述三大趨勢也孕育著投資機會。比如,在數字化和智能化趨勢下,可聚焦新基建方向,重點關注5G、泛半導體、智能化應用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又如,在雙碳目標綠色化趨勢下,可聚焦低碳新能源利用設備產業鏈、儲能和節能減排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此外,內循環建設和供應鏈重構趨勢將帶來先進制造補缺和國產替代投資機會,可重點關注航空航天軍工制造產業鏈、關鍵及高端通用機電設備及零部件產業鏈國產化。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拉動經濟效益已經顯現
劉小詩在論壇上分享的一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有望超過30%,2030年超過50%(保有量8000萬至1億輛)。此外,2021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樣表現出色,達31萬輛,同比增長3倍。
在多方合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綜合收益也見到新成效。截至2021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累計消費約1.6萬億元人民幣,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產值約4.8萬億元。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經濟轉型下的升級方向,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劉小詩強調,新能源汽車正朝著綠色、環保、智能方向發展,在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下,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將有助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拓寬產業邊界,其對經濟的拉動也將越發活躍。他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車發展,表面上看改變的是汽車產業,實際上影響和改變的是多個關聯產業和汽車生態。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正在逐步演變成汽車、能源、交通、通信等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產業融合創新進一步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殷紅:碳中和投資需求達數百萬億元,金融應密切關注三方面
殷紅說,根據有關測算,碳中和將為中國帶來數百萬億元規模投資需求,就能源領域而言金融機構應密切關注三方面機遇。
殷紅表示,在上述碳中和投資需求中,80%至90%需求集中在能源、建筑、交通、核工業四大行業。從能源領域投資需求看,圍繞能源生產和消費產業鏈,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個是電力清潔化帶來的投資需求;二是終端電氣化帶來的投資需求;三是非電降排帶來的投資需求。
以電力清潔化為例,殷紅表示,隨著清潔能源成為主力電源,風電、太陽能使用將持續擴大,成本會繼續下降。抽水蓄能的物理儲能,鉛酸、鎳氫等化學儲能以及超導儲能等前沿科技都會有新的發展,同時電網也將加快升級!皩崿F電力生產安全接入、靈活轉換等方面都需要金融支持!
“以上三方面多領域的技術進步和低碳轉型都值得金融機構密切關注,并且創新金融產品積極進行支持。”殷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