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高出水面2.6米的太陽能光伏板鱗次櫛比,不遠處的潮汐發電站隨著海浪的一漲一伏,源源不斷地生產電能。5月30日,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浙江溫嶺100兆瓦潮光互補型智能光伏電站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成為國內首座潮光互補型智能光伏電站,開創了光伏與潮汐協調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
該項目以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為基礎
一排排高出水面2.6米的太陽能光伏板鱗次櫛比,不遠處的潮汐發電站隨著海浪的一漲一伏,源源不斷地生產電能。5月30日,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浙江溫嶺100兆瓦潮光互補型智能光伏電站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成為國內首座潮光互補型智能光伏電站,開創了光伏與潮汐協調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
該項目以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為基礎,在電站水庫庫區安裝了總面積約2000畝光伏區,與潮汐發電形成互補。“在運行期20年內,可實現年平均發電1092小時,年平均發電量超1億度,可滿足約3萬戶城鎮居民一年的家庭用電需求。”龍源電力浙江公司項目部經理陳東升介紹,與同體量火電站相比,發電站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654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84479噸。
(圖為潮汐庫區光伏板全貌 受訪者供圖)
我國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適宜建造潮汐發電站,而潮汐發電受制于漲潮與落潮的時間,發電的間歇時間較長。“將潮汐發電與光伏發電相結合,每日平均可發電時間從12小時延長至18小時。”陳東升認為,這種新模式兼顧了電力供給的綠色清潔和安全穩定,有利于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在施工設計上,施工窗口期短、材料運輸困難成為項目建設的一大難題。和常規陸上作業不同,水上建設施工需結合潮汐漲落進行,只有蓄水達到一定深度時,施工船只才能行駛。而潮光互補電站的光伏區蓄水深度僅為0.6至1米,無法滿足運輸需要。對此,項目部對船只進行改造升級,最終實現了吃水0.5米即可施工作業。同時,項目部精準分析研究潮汐曲線圖,科學優化設計施工時間,將每日有效施工窗口期延長至10個小時。
在首批光伏組件并網發電后,項目后續施工在不影響潮汐發電的前提下,采用“邊建設、邊驗收、邊并網”的滾動施工方式。“當庫區水位上漲時施工建設,而水庫需要泄水發電時,就暫停施工。”陳東升舉例說,前期通過與電網公司協調,利用2次停電的機會,將5條光伏集電線路分兩次并網發電。同時,對已并網線路的方陣,在安裝管樁、支架、組件、橋架、電纜等設備的施工工序上優先安排,保證施工質效。
(圖為太陽能板陣列 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由于庫區場地有限,光伏發電所需的氣體絕緣變電站(GIS)、開發柜等變電設備無法在水平面上全部鋪開,項目部探索建設立體式新能源場站,將變電設備放置于集裝箱式的預制艙內折疊搭放,減少了占地面積,拓展了利用空間。“艙體采用微正壓智能環控,實現恒溫、恒濕、無塵,有效隔絕海邊鹽霧腐蝕、粉塵侵入,極大提升設備運行的可靠性。”陳東升說。
設備建成后,如何對后期運維情況進行精準檢測?陳東升告訴記者,為做好設備運行實時監控,該項目采用了龍源電力自主開發的新能源生產數字化平臺,實現故障智能預警、報表自動生成、電量精準對標等智能一體化管控,將項目所有高低壓設備、光伏發電組件運行數據、場站和庫區視頻監控信號進行全量采集,還可以實現在浙江省杭州市的集中監控中心對設備進行遠程監視和控制。依托數字化平臺大數據分析,應用專家預警、低效分析、陰影分析等智能預警模型,還可以開展光伏發電設備的健康監測遠程診斷,提前發現設備潛在問題,預警準確率達85%以上,有力推動設備運維從被動檢修向預知維護轉變。
為了確保項目順利投產,龍源電力浙江公司紀委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專項監督檢查,每季度派出紀檢干部深入項目建設現場開展駐點監督,聚焦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資密集、資源集中的環節,回訪相關供應商。“通過組織項目部門簽訂‘廉潔工程’建設責任書和承諾書,在項目現場講授廉潔從業黨課、解讀工程建設領域警示案例,開展廉潔談話等方式,筑牢拒腐防變底線,推動項目廉潔高效實施。”龍源電力浙江公司紀委有關負責人說。
作者:張馳 文子玉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