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最大的能源企業將被完全國有化。”法國《費加羅報》7月6日報道稱,面對俄烏沖突爆發后法國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能源企業國有化成為政府的最終選擇。近來,歐洲對能源企業頻頻出手,一方面是意在加強對國內能源市場的控制權,平緩通脹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尋求拓寬同俄羅斯“能源交鋒”的手段與方法。法國要打贏“能源
“法國最大的能源企業將被完全國有化。”法國《費加羅報》7月6日報道稱,面對俄烏沖突爆發后法國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能源企業國有化成為政府的最終選擇。近來,歐洲對能源企業頻頻出手,一方面是意在加強對國內能源市場的控制權,平緩通脹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尋求拓寬同俄羅斯“能源交鋒”的手段與方法。
法國要打贏“能源之戰”
7月6日,法國總理伊麗莎白·博爾內在發表總體政策演說時宣布,“為贏得能源和生產之戰,政府必須做出強有力的激進決定。”法國政府計劃持有法國電力集團(EDF)100%的股份,EDF股價應聲上漲,此前一天其股價剛剛經歷5%的大跌。
博爾內的表態延續了法國政府此前對該國大型能源企業的一貫態度。今年3月1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表示,在一些關乎主權的經濟活動領域,“國家應當收回資本”。
誕生于1946年的EDF是法國政府成立的第一家從事電力生產和運輸的國家專營公司。很長一段時間,EDF都是由法國政府完全控股的企業。2005年后,隨著市場和資本的開放,EDF掛牌上市。目前法國政府掌握EDF近84%的股份,個人和機構股東占15%,剩余1%由員工持有。
法國BFM電視臺報道稱,俄烏沖突爆發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能源價格飛漲導致發電成本驟增,EDF據測算背負著430億歐元的巨額債務。同時,由于政府要求EDF啟動新的核反應堆建設計劃,集團的財務狀況預計將進一步承壓。
俄羅斯《生意人報》6日援引俄經濟學家羅任科的話表示,在歐洲市場高電價的背景下,EDF發現自己掉入了“陷阱”:為了履行能源供應合同,不但要負擔核電,還不得不以高價在國際市場上買入能源。德國聯邦網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德國向法國凈出口約60萬兆瓦時的電力,而去年同期德國還能從法國進口約30萬兆瓦時的電力。
此前,為安撫市場EDF宣布啟動總額達31億歐元的增資計劃,其中政府作為大股東將認購26.54億歐元。分析認為,EDF的國有化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市場對能源和電力供應的恐慌情緒。總理博爾內承諾,重新國有化EDF將為其儲備充足的資金。
頻頻推出國家干預政策
法國邁出能源企業國有化的“一大步”,許多歐洲國家也在推出類似措施。德國《世界報》最近報道稱,德國聯邦議院5月通過修訂后的新版能源安全法草案,按照規定,在緊急狀態下國家可接管能源公司。根據新法規,德國能源供給受威脅之前政府就可以采取特別措施。
“聯邦政府欲為能源公司打造防護罩”,德國《明鏡》周刊7月4日報道稱,為避免德國天然氣供應商Uniper破產,德國政府正考慮提供財政援助。這源于新版能源安全法。在極端情況下,政府通過收購公司的股份進行財務援助,以避免這家天然氣供應商破產。
今年3月英國政府被披露正準備救援俄氣的英國能源子公司Gazprom Energy。俄烏沖突爆發后,這家公司面臨壓力,該公司此前負責向約20%的英國公司供應天然氣。
近日,歐盟委員會批準一項50億歐元的援助方案,將以直接撥款的形式支持能源密集型企業。歐盟委員會表示,上述援助將以直接撥款的形式進行并將對各行業的公司開放,但信貸和金融機構除外。能源咨詢公司GasVista LLC負責人古茲曼認為,歐洲各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僅僅只是個開始。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7月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以前推行能源企業私有化,帶來的好處是企業效率從一定程度上會提高,但也導致了能源市場不可控。加強能源企業國有化,有助于避免高能源價格對下游經濟的沖擊,“中國的能源企業多是國企,在能源成本高的時候,要擔負社會責任。”不過林伯強也表示,目前歐洲多國開始國有化能源企業只能令通脹更加可控,緩解能源成本危機,但解決不了能源短缺矛盾。
準備對俄“能源交鋒”
英國《金融時報》本周報道稱,歐洲電力價格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明年交付的德國基荷電力(歐洲基準價格)漲至每兆瓦時325歐元,今年年初以來,法國的同等電力合同價格翻了一番,達到每兆瓦時366歐元。
盡管歐洲天然氣市場價格高漲,但漲幅并非直接轉嫁在消費者身上。歐洲國家大都采取獲準機制,能源企業對消費者的收費計價,須獲得政府主管部門的批準。而且,許多能源消費方與能源企業簽訂長期合同,其間價格調整幅度有限。同時,為了控制能源價格,歐洲國家一般采取給消費者進行直接補貼、價格封頂等措施。
盡管如此,2022年以來歐洲消費者仍不斷被能源價格高漲“刺痛”。德國《圖片報》7月6日引述德國價格調查網站check24網站的數據,一個普通家庭2021年天然氣取暖的價格是1290歐元,今年高達2752歐元。
與此同時,歐洲多國推動“國有化”能源企業的背后,也意在豐富同俄羅斯展開“能源交鋒”的手段。今年4月初,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就已對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德國子公司采取“接管”措施。目前該公司已被置于負責電力、能源、鐵路及通信網絡的聯邦網絡局的信托管理之下。俄方強調,任何此類行為都是違反國際法的。
奧地利《維也納日報》6日指出,奧地利的能源法規也規定,國家在危機時期可以采取特殊措施,征用在奧地利的國內外能源企業。歐盟新聞網站“EURATIV”稱,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正在考慮沒收、國有化或以其他方式征用俄羅斯關聯公司擁有的能源基礎設施的可能性。
作者: 于超凡 昭 東 柳 直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