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光伏賽道股價一片綠。截至收盤,隆基綠能下跌4.83%,晶澳科技下跌2.94%,晶科能源下跌1.83%,大全能源下跌3.47%,而通威股份上漲2.03%。
消息面上,一方面,連城數控靈魂人物被立案調查,對隆基系影響較大。另一方面,通威股份進軍組件賽道,光伏一體化再次成為焦點。
組件企業股
8月22日,光伏賽道股價一片綠。截至收盤,隆基綠能下跌4.83%,晶澳科技下跌2.94%,晶科能源下跌1.83%,大全能源下跌3.47%,而通威股份上漲2.03%。
消息面上,一方面,連城數控靈魂人物被立案調查,對隆基系影響較大。另一方面,通威股份進軍組件賽道,光伏一體化再次成為焦點。
組件企業股價暴跌
8月17日,華潤電力公示第五批光伏項目光伏組件設備集中采購中標候選人,第一中標候選人居然是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投標價格為58.27億元,本次通威中標被市場認為是其將切入組件賽道的信號。
要知道在光伏賽道,通威股份一直是硅料及電池領域的雙龍頭,現在要以打“價格戰”的手段切入組件賽道,意味著其一體化生產已經成形,這對組件龍頭隆基綠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億晶光電、東方日升來說壓力不小。
根據招標公告,此次華潤電力集采規模為3GW。據悉,參與本次競標的還有億晶光電和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此次單瓦報價較億晶光電低了5分錢,較隆基綠能低了8分錢。而一瓦的利潤在5分到1毛左右。總體看,通威太陽能的報價比隆基綠能低了近2.4億元,依靠價格優勢擊敗了其他玩家。業內人士認為,通威能夠中標華潤3GW組件采購,從側面證明了該公司已具備組件量產能力,加之通威本身又是上游硅料及電池領域的龍頭,如果其光伏一體化提前完成,可能會掀起一股市場份額爭奪潮。
受以上事件影響,8月19日,A股光伏板塊發生巨震,組件廠商股價跌幅靠前。其中,組件龍頭天合光能盤中最大跌幅超16%,市值較前一日蒸發270億;隆基綠能當日盤中最大跌幅超8%;晶澳科技盤中觸及跌停。8月22日開盤后,組件廠商股價持續承壓。
業內人士分析稱,光伏產業鏈從上到下為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通威股份切入組件,算是打通了下游產業,有了一體化成本優勢,徹底形成了“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電站”產業鏈。在當前硅料價格水漲船高的背景下,通威股份這一槍算是打破了行業固有的市場格局。
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通威股份當前的做法暫時不會對組件賽道產生較大影響。海通證券分析稱,雖然通威股份當前在國內市場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其海外組件渠道布局還需要時間,且組件品牌影響力被海外客戶接受也需要時間。綜合來看,組件賽道格局目前看還會保持穩定,短期看并沒有對組件整體格局造成沖擊。從中長期看,組件由于下游客戶分散的特點,本身市場集中度就比上游各個制造環節要低的多,行業第一名的市占率也就在20%左右,而且市占率提升的難度也比較大,因此有新的實力強的企業進入,更多是清掃二、三線組件市場份額,也不會對于前四名組件企業產生巨大沖擊。
關于光伏上游廠商通威股份切入下游組件賽道,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威進軍組件市場主要反映了一個未來預期,就是全球可再生能源100%供應市場未來非常巨大,特別是放在一個長周期內看,比如說未來30年這個市場發展潛力大到足以容得下當下的所有玩家。大家看好長周期,所以才導致包括通威在內的很多玩家都在拼命入場,各類新老玩家都想通過自身的優勢切入到光伏不同的環節中來。”
利潤驅使下通威志在定價權
通威股份進軍組件賽道,各方最想知道龍頭老大隆基綠能如何看?該公司在回復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通威股份有上游硅料,在成本和報價方面占有一定優勢,報價比行業其他幾家企業偏低。而對于其他組件企業,目前硅料價格較高,特別是一些二三線組件企業,考慮到成本問題,報價過低很難賺錢。
近年來,受供需關系緊張以及長單鎖量因素影響,硅料價格水漲船高,讓下游企業很被動。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8月17日公布的多晶硅最新價格,太陽能及多晶硅價格年初至今已經迎來第27次上漲,單晶復投料、單晶致密料、單晶菜花料的主流成交均價周環比漲幅分別為0.36%、0.33%、0.33%。截至目前,硅料價格最高已觸及31萬元/噸,相較于2021年初的約8萬元/噸,累計上漲近三倍。
受硅料價格上漲利好消息影響,通威股份8月17日晚披露的半年報數據很亮眼。數據顯示,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03.39億元,同比增長127.16%,實現歸母凈利潤122.24億元,同比暴增312.17%。上半年凈利潤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82.08億元)。
利潤驅使下,通威股份擴張動作也不斷。通威股份8月17日公告稱,擬在包頭市新增投資約140億元,建設年產20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項目,預計2024年內竣工投產,投產后預計實現營業收入約537億元/年(不含稅,以目前價格行情測算);擬在云南保山市投資約140億元,建設年產20萬噸高純晶硅綠色能源項目,預計于2024年內竣工投產。這一產能規模不僅是其現有產能的三到四倍,甚至超過當前全國硅料產能75.55萬噸。除了通威股份外,包括保利協鑫能源、大全能源、天合光能等企業也紛紛擴建硅料產能。
這是一場定價權之爭。硅料和電池片這兩個環節是光伏行業的核心,誰掌握了這兩個環節的產能和關鍵技術,誰就有一定的定價權,而通威顯然優勢突出。不過,行業企業不斷擴產的可能后果是硅料產能在2023年之后嚴重過剩,屆時光伏組件產業鏈的定價權將回到組件端,這也是通威股份急于入局組件端的原因。
也有人認為,當前通威股份從硅料環節賺錢來補貼組件,可以與其他組件企業打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不過,今年海外市場方面,因為歐洲較多的市場需求導致光伏企業訂單較多,那么如果海外市場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或者明年訂單需求下滑,屆時國內市場競爭是否會加劇?
光伏一體化擴張背景下的隱憂
過去很長時間里,光伏行業一直是專業化廠商與一體化廠商并存的格局:前者專注于行業的一個或者兩個環節,把產品做到極致;后者進行全產業鏈布局,產品從硅片、電池延伸至組件,最大程度實現了利潤的內部留存。然而,這一格局似乎正被打破,近兩年來,一體化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主流趨勢。除了通威股份,其他光伏企業也在嘗試這一模式。
為了保障供應鏈安全以及毛利率,今年以來,多家企業都在進軍布局一體化產能。3月18日,硅料五強中的東方希望斥資在寧夏投建的晶體新能源材料項目啟動,其中一期項目規劃建設年產12.5萬噸多晶硅、14.5萬噸工業硅以及10GW單晶、10GW切片、10GW電池、25GW組件等。最終將建成年產40萬噸高純晶硅、49萬噸工業硅以及單晶、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的上下游一體化全產業鏈項目。
3月20日,寶豐集團旗下甘肅酒泉瓜州寶豐多晶硅上下游協同項目開工,根據寶豐集團與甘肅酒泉政府簽訂的協議,該項目包括年產35萬噸工業硅、30萬噸多晶硅、50GW拉晶切片、30GW光伏組件,以及15GW光伏和風力電站。
下游企業也在布局上游。中來股份計劃在山西太原古交市牽頭投建年產20萬噸工業硅及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項目建設總周期約5年,分兩期建設,總投資約140億元,其中一期項目投資額約43億元。中來股份當前業務涉及光伏電池、組件、背板等。
上機數控公司此前表示,擬在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投資建設進行年產15萬噸高純工業硅及10萬噸高純晶硅生產項目,以拓展新的硅料供應渠道;此前,上機數控已參股保利協鑫30萬噸顆粒硅項目,上機數控是硅片市場新玩家之一,公司現有單晶硅產能達到30GW。
除此之外,隆基、晶科、晶澳等老牌廠商也紛紛砸下重金擴充一體化產能。其中,隆基195億元擴建20GW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及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晶科能源208億元擴建30GW單晶拉棒項目及24GW組件項目等;晶澳計劃投入100億元擴建不低于10GW電池、5GW組件等項目。硅片龍頭TCL中環、天合光能等企業都在陸續宣布進軍布局一體化產能。
光伏一體化項目密集落地背后,也加劇了市場對產能過剩危機的擔憂。去年以來,行業權威機構警告稱,硅料或再度進入供需錯配的惡性循環。雖然有的廠商認為打通產業鏈能夠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現在還難以分辨專業化、一體化布局哪一種更具優勢。
到底是專業化好,還是布局一體化更有優勢,彭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道,“這要根據不同時間節點來判斷優缺。在十年以前,光伏行業搞過一波一體化,但是最終都折戟沉沙,教訓很慘烈。到了現在,光伏一體化似乎有卷土重來之勢,主要還是因為現在這個池子變大了。而原來的一體化整體池子特別小,光伏每個環節的體量都不會特別大,導致大家整體在成本和抗風險能力方面都比較弱。而現在不同,在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專業化的發展之后,光伏行業內企業發現這個市場的池子比原來想象的要大很多,所以又為了上下游聯動,再次搞起了一體化。”
現在搞一體化會不會引發價格戰?彭澎認為,“我們認為在目前這個階段一體化的確是一種趨勢,眾多企業都希望向上下游延伸,那這就會伴隨著比較激烈的價格戰。隨著產能逐步釋放,我們判斷明年下半年左右,整體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價格戰有可能會卷土重來。”
作者: 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