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以及歐洲此前激進的能源政策加劇了供需失衡
●我國應更加注重能源安全保障,將能源安全當作能源轉型的基本要求與底線
●加強長期穩定的國際能源合作,有助于降低能源制裁和禁運等風險,增加反制能力和籌碼
早在2021年秋季,整個歐洲就已陷入能源短缺困境。當時,由于可再生能源
核心提示: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以及歐洲此前激進的能源政策加劇了供需失衡
●我國應更加注重能源安全保障,將能源安全當作能源轉型的基本要求與底線
●加強長期穩定的國際能源合作,有助于降低能源制裁和禁運等風險,增加反制能力和籌碼
早在2021年秋季,整個歐洲就已陷入能源短缺困境。當時,由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出力不足,天然氣供應減少,能源資源價格開始大幅上漲。今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美歐等國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歐洲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內憂外患導致歐洲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入夏以來,罕見的高溫和干旱天氣使得歐洲能源危機雪上加霜。高溫造成歐洲大陸河流、湖泊和水庫蒸發量加大,極低的水位和蓄水量不僅影響了歐洲的水力發電,核電廠冷卻反應堆用水和燃煤發電廠的水路煤炭運輸也受到波及。
8月23日,被視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荷蘭TTF天然氣即月期貨合約結算價上漲13.17%,刷新今年3月初的最高紀錄。目前,歐洲天然氣價格已經比往年同期正常水平高出10倍。隨著天然氣價格走高,歐洲電力價格同樣創下新紀錄。8月26日,法國明年交付的基本負荷電價達到1130歐元/兆瓦時,歷史上首次超過1000歐元,過去一年,電價上漲了約10倍;德國同類產品亦刷新歷史紀錄,至995歐元/兆瓦時。另外,英國的遠期電力價格也直沖云霄,從6月的242英鎊/兆瓦時,飆升到當前1000英鎊/兆瓦時。
如今,歐洲陷入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能源保障困境,這與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密不可分,也與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直接相關,但究其根本,歐洲此前激進的能源政策,由于缺乏對能源轉型復雜性、系統性的長遠考量,加劇了供需失衡。2020年,歐盟27國領導人共同提議嚴格的碳排放目標,預計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較1990年降低至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并制定相關法律提案。為此,歐洲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關閉了大量的燃煤發電廠和核電站。然而,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可再生能源供應不穩定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傳統化石能源過早退出,清潔能源供給不穩定是其深陷能源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
同時,歐洲化石能源極高的對外依存度導致其能源安全形勢愈發嚴峻。歐洲能源體系具有天然的脆弱性,自給率低、高度依賴進口,尤其是歐洲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達90%。在歐洲能源進口中,大約四成天然氣、三成原油、五成煤炭來自俄羅斯。俄烏沖突爆發后,能源成為俄歐雙方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手段,歐美對俄全面制裁,疊加俄羅斯減少甚至中斷歐洲天然氣供應的反制裁,加劇歐洲能源短缺,引發天然氣和電力價格持續上漲。盡管歐洲國家也在積極尋找替代能源,但短時間內完全取代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幾乎不太可能。
我國應加強長期穩定的國際能源合作
反思歐洲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同處能源轉型期的我國須未雨綢繆,早作打算,妥善處理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的關系。當前國際能源市場持續動蕩給很多國家帶來困擾,尤其是歐洲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國家能源政策,甚至短期內對安全的需要超越了對轉型的需要。面對當下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我國應更加注重能源安全保障,將能源安全當作能源轉型的基本要求與底線,將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作為抑制通脹、保障經濟發展的基礎。
一方面,能源轉型必須“先立后破”。立足我國能源結構偏煤等基本國情,在新能源并網的穩定性尚不能有效保障之前,增強傳統能源生產供應的兜底作用,完善產供儲銷體系,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在穩住存量的過程中,實現新能源的逐漸替代,加快可再生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使之早日成為能源消費增量供應主體。
另一方面,考慮到我國原油、天然氣外采比例較高,加強長期穩定的國際能源合作,有助于降低能源制裁和禁運等風險,增加反制能力和籌碼。如合理把握中俄能源合作節奏和規模,深化與海灣國家在能源貿易、投資等領域的戰略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能源合作,構建與東盟、中亞等國家之間相互融通的油氣儲備應急體系等,以確保全方位、多層次的能源安全,增強能源轉型發展動力。
作者:趙君陶 來源: 中國能源新聞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