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走出一條以新能源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主的寧夏能源轉型發展之路,自治區政協將“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抓手,加快先行區建設”作為2022年協商計劃,并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摸清我區新能源發展現狀,為助推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5月13日,“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
為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走出一條以新能源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主的寧夏能源轉型發展之路,自治區政協將“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抓手,加快先行區建設”作為2022年協商計劃,并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摸清我區新能源發展現狀,為助推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5月13日,“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抓手,加快先行區建設”調研課題正式啟動。自治區政協成立4個調研組,赴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等地,緊扣新能源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自治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出有價值的協商成果。
無限“風”“光” 給新能源注入新動能
5月12日至19日,寧夏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聯合民進寧夏區委會和自治區社科聯組成第二調研組,圍繞“我區綠能開發的現狀、瓶頸和出路”,赴固原市、中衛市、吳忠市開展專題調研。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加快新能源轉型發展,調研組先后深入固原市、中衛市、吳忠市的部分企業、農村,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在充分了解當地風能、光能、熱能等新能源發展情況的基礎上,重點了解新能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相關政策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情況!版偵系墓夥a業有多少?給村民帶來了什么好處?”“企業在帶動村民增收方面有什么舉措?”“光伏產能過大存在什么隱患?面臨什么困難?”……每到一處,調研組成員抓住新能源發展的關鍵因素深入了解,認真記錄訪談對象提出的意見建議。
調研組了解到,目前,我區已形成以銀川、石嘴山高純度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基板玻璃、電池片等為主導的光伏制造產業集群;以銀川、石嘴山、寧東三元正極材料、硅碳負極材料、鈉鹽電池等為主導的儲能電池產業集群;以銀川、吳忠、中衛風機主機、葉片、塔筒、減速器等為主導的風電制造產業集群;以寧東基地綠氫制備-氫能儲運-綠氫耦合煤化工-氫能汽車零部件制造-氫能交通一體化為主導的氫能產業集群,扶持主業突出、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集聚,整體呈現出主業突出、多元發展、集約協同的產業格局。
走訪結束后,調研組召開情況匯總會,委員們結合調研實際談感受、話體會。大家表示,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背景下,我區能源加速向低碳轉型,加之各種利好政策的催化,以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迎來全面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呈現出“風”“光”無限好的欣榮景象,但在一片繁華之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基礎薄弱,產業影響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弱,吸納就業、吸引投資、吸收產業轉移的能力還不強。如吳忠市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僅有2家,規模較小,能源開發勢單力薄,產業鏈短,產品定位低端。我區雖然有充足的風光資源,但農村電網接入空間不足和可利用土地細碎,土地調整困難,成本高等問題,限制了新能源的發展。
調研組建議,應建立推進新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較完善的政策、標準、市場和監管體系,構建以能耗“雙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為引領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機制。做好綠色能源開發空間規劃,研究綠能開發規劃總量,將各類清潔能源資源分布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統籌考慮清潔能源開發以及能源輸送、儲存等基礎設施用地需求。在建立健全土地相關信息共享與協同管理機制后,鼓勵在風、光電等新能源開發建設中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調研組還建議,加大對新能源項目投融資支持力度,專項扶持資金進一步向農村能源建設傾斜,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農村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建設、冬季清潔取暖、建筑節能等。落實國家提出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緩解重點用能企業和重點項目用能指標壓力,保障企業正常生產和重大項目用能需求。要進一步加快清潔能源資源開發,努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加大清潔能源科研投入,做大做強做優清潔能源產業,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
“鏈”上發力 激發清潔能源“鏈”式效應
在“雙碳”背景下,清潔能源如何破題?7月7日,自治區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邀請民盟寧夏區委會、自治區科協,組織部分自治區政協委員及政協專家庫成員赴銀川市,圍繞“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抓手,加快先行區建設”開展調研。
調研組先后深入寧夏小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寧夏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寧夏銀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銀川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寶豐昱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區風電、光伏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延伸情況。
在調研中,委員們了解到,近年來,我區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著力在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上下功夫,招引落地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已基本形成“制造+應用”雙輪驅動的良好發展態勢,成為支撐和保障全區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源結構升級的代表性產業之一。
盡管如此,調研組認為,寧夏作為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在做大做強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光伏產業鏈中,上游單晶硅棒及硅片生產,主要配套產業單晶爐、熱場、石英坩堝、金剛線、切割液等均需從外省采購,石墨氈主要依賴美國、德國等進口;電池片主要配套產業中的銀漿,在區內缺乏配套相關產業。說明我區現有新能源制造業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不全、本地化配套不足、企業協作配套不系統等問題依然存在!
“目前全區新能源產業中,企業的核心研發中心都不在銀川。雖已建立了寧夏新能源研究院、寧夏硅單晶材料制備與檢測工程實驗室、寧夏石墨烯新材料應用技術研究院等技術創新平臺,但新能源技術創新體系還不夠健全。”
“企業普遍反映專業技術、經營管理人才短缺,且一線技術工人招引難、留人難,熟練工人尤其緊缺。”
“專業技術人才和關鍵技術裝備的核心骨干缺乏,將直接導致深層次的科研項目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難以推動!
……
調研組建議,聚焦我區光伏風電全產業鏈上的缺失鏈條,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補鏈工程。在光伏產業方面,對我區不能自給的單晶爐、熱場、石英坩堝等短板,積極與國內龍頭企業對接,宜引則引,宜建則建,大力開展招商引企。在風電產業方面,積極引進風電主機龍頭企業投資建廠或與區內企業聯合開展總裝合作,引導寧夏鑄造、設備制造、電氣等企業與主機企業合作,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推進實施“鏈長制”,培育具有引領能力的“鏈主”企業,創新“鏈式”強化產業鏈配套保障,撬動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延長新能源產業鏈,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通過政企合作、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引進新能源企業落地,培育“專精特新”新能源企業高速發展,延長完善新能源產業鏈,做大做強我區綠色能源供給端。
積極鼓勵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結構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行動,推動新能源產業提升。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整合我區現有較強研發能力的龍頭企業和優質創新資源,帶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力度,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打造成行業領域研發生產核心區。由政府組織引導建立一批光伏制造、風電制造等方面的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持續推進新能源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建立區級“互聯網+工業”,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的運用,逐步引進和推廣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
調研組建議,既要注重加強發達省區人才的柔性化引進、彈性化使用,賦予企業一定的激勵政策,也要注重加強本土人才的個性化培養、產業化服務。搭建部區合作、招才引智、成果轉化平臺,創建東西部人才智力合作新機制,圍繞“六新”產業,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領軍型企業人才、技能型產業人才。支持引導職業院校積極與企業對接,共建產業學院、專業群,實施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有效銜接、融合發展。
作者:馬軍吳倩 來源:寧夏政協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