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現有約50%的技術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騰訊將投資支持新技術的發展。比如氫能、碳捕集和封存、儲能及虛擬電廠等領域,我們都在研究。”
“外界對聯想的固有印象是PC王者、高科技企業,目前我們也在涉足電力行業,為傳統電力系統解決痛點和難題。”
“京東云去年劃分了能源賽道,因為我們越來越發現,整
“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現有約50%的技術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騰訊將投資支持新技術的發展。比如氫能、碳捕集和封存、儲能及虛擬電廠等領域,我們都在研究。”
“外界對聯想的固有印象是PC王者、高科技企業,目前我們也在涉足電力行業,為傳統電力系統解決痛點和難題。”
“京東云去年劃分了能源賽道,因為我們越來越發現,整個供應鏈其實都離不開能源。我們不只把能源企業作為客戶,而是作為生態伙伴,共同優化供應鏈的綠色減碳、提效降本。”
在記者近日參加的多場采訪中,互聯網公司無一例外談起了最新布局的能源業務,京東“運煤”、聯想“觸電”、騰訊“減碳”……這些IT大廠為何紛紛跨界能源賽道?
■
■多元開拓能源業務
小細腿、方身軀,頭頂一根伸縮自如的“長臂”,跑起來輕便靈活。近日首次亮相的聯想晨星智慧狗小Q,與巡視管理平臺、系統相配合,可為電力企業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巡檢服務。“小Q相當于終端采集設備,足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更豐富的需求。”聯想研究院上海分院解決方案總監徐浩煜舉例,傳統設備常會受限于地形,小Q搭載四足底盤,具備全場景、全地形自適能力,“上樓梯、爬坡、跳躍都不在話下,巡檢點位較傳統輪式設備提升30%以上。”
小機器背后實則是大戰略。“電力行業處于人工巡檢向智能巡檢的過渡時期,以‘虛實聯動+智能化應用’將元宇宙技術真正落地,幫助企業降本增效,為解決電力巡檢升級帶來新解法。”徐浩煜表示,聯想還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了數字化電力裝備與應用課題合作,正在加速布局電力智能化業務。
除了送快遞,京東也能“送”煤炭。經過1年多實踐,由京東云搭建的運銷平臺在陜煤集團得到驗證——打通交易、結算、流通等環節,數據在線化、決策智能化,運輸效率提高30%、業務流程縮短40%,煤炭這種非標產品也能實現線上化、標準化、數字化流通,通過數據挖掘還可反向服務市場開拓。“‘雙碳’戰略推動能源供給格局產生變化,帶來了更多可能。如果是過去做傳統發電業務,留給我們的結合點很少,如今的電力市場、分布式電站、儲能等業務發展,與我們的數字化技術都有契合。”京東云副總裁雷鳴透露,電力亦是重點拓展的領域之一。
互聯網無所不“加”,帶動入局者越來越多。例如,騰訊云前不久首次發布了能源連接器和能源數字孿生兩款新品;在風電、火電、供暖等領域,百度智能云均有落地應用……
■■是聯手而非對手
不約而同瞄準能源領域,大廠意欲何為?
“我們認為,電力智能巡檢的實踐空間非常廣闊。”徐浩煜介紹,反過來,聯想可根據電力企業需求,提供更靈活、更細分的方案及保障,助其解決運營管理中面臨的諸多難題。“目前已有方案在國網河北公司落地,實現了全地形巡檢、3D自主導航、遠程協作、自動充電等功能。以一個500千伏變電站為例,巡檢頻率提高了3倍,人工巡檢工作量下降超過70%。”
不是對手是隊友——記者注意到,這樣的思路并非獨有。在近日舉行的2022亞太綠色低碳發展高峰論壇上,騰訊戰略發展部高級顧問翟永平透露,騰訊正在積極介入碳中和領域,以科技企業的獨有優勢支持能源行業。“在鋼鐵、電力、化工等領域,企業均涉及數字化轉型,我們可以將其與低碳轉型連接起來,二者并行。騰訊還將支持新技術的發展,計劃發布一個低碳連接器平臺,為不同技術尋找投資、研發、應用等合作方,近期第一個項目就想放在碳捕集和封存上。”
“京東云希望基于自身數字化能力,為能源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助力。我們并不是在某一領域和友商爭搶份額,而是要以差異化能力去創造和匹配新需求。”雷鳴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其與國家電投的最新合作即是例證。據悉,依托京東云數智供應鏈能力,后者將啟動開放式數字化能源管控與服務平臺建設,形成與分布式能源、綜合能源管理深度融合的能源網,實現跨設備、跨系統、跨區域的數字連接,進而提升能源數據的泛在感知、云端匯集和高效分析能力。二者還將發動各自分支機構,在已進駐的縣域市場開展區域合作,打造基于低碳清潔能源的縣域產業數智化發展服務。
■■能源數字化歡迎IT大廠
事實上,隨著數字化需求持續旺盛,大廠的進駐也廣受能源企業歡迎。作為先行者,與華為公司深度合作的神東煤炭集團嘗到了甜頭。
“神東一度有1370多家主要設備供應商,13.4萬臺各類設備、10余類操作系統以及500多種需要適配對接的通信協議。別說不同操作系統,就算來自同一供應商,不同時期提供的系統也不兼容,數據難共享、信息難互通、設備難聯動,給智能化建設帶來極大困難。”早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神東煤炭集團相關負責人吐露煩惱。此外,由于缺乏標準體系,企業內部不同生產、管理環節的信息難以聯通,海量數據即便能夠采集,最終也成了孤島。
華為的到來打破了難題。雙方共同打造的礦鴻系統,填補國內自主可控工業級操作系統的空白。“操作系統是煤礦軟硬件溝通的橋梁,否則設備無法運行,智能化無從談起。礦鴻專為智慧礦山打造,解決了智能化建設需要統一數據標準、保護數據安全等問題。井下設備和系統連接起來,通過遠程操控,動動手指煤就采了。”上述負責人稱。
電力行業亦有類似情況。國網系統一位相關人士舉例,變電站運維面臨人員工作量大、系統數據挖掘不足、設備可靠性有待加強等痛點。“從2012年到2022年,35千伏以上變電站增幅達到34.3%,運維人員卻未同比例增加。有人認為變電站是一個傳統行業,使用傳統技術就可以了,實際并非如此。聯想這樣的企業帶來了新的感知設備,對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大有幫助。”
在雷鳴看來,為能源企業提供云基礎產品的高峰基本過去了,“能源企業將更關注數字化之后給實際業務帶來的變化,因此他們紛紛尋找深度合作伙伴,合作進一步走向定制化。”
作者: 朱妍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