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式增長
來自高速擴產的規模效應
短短4年時間,蜂巢能源已從籍籍無名的鋰電新秀,成長為動力電池裝機量世界排名第十。據介紹,本次IPO,蜂巢能源擬募資150億元,分別投入到常州、湖州、遂寧三地的蜂巢能源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三大鋰電擴產項目總投資達367.51億元,擬投入募資共115億元;其他募投項目還有蜂巢能源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無錫)、三元高能量密度電池及系統開發項目、二代無鈷正極材料無鈷電池及系統開發項目、“短刀”電池及系統開發項目、新型電池開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蜂巢能源的跳躍式增長來自高速擴產的規模效應。蜂巢能源今年10月9日宣布,當天與常州市金壇區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常州新增投資約150億元,主要用于建設年產約40GWh的新能源電池項目。據統計,蜂巢能源今年已公布了六項擴產計劃,涉及182.6GWh的電池產能,總投資額達到676億元。除江蘇常州外,該公司還計劃在四川遂寧和成都、浙江湖州、安徽馬鞍山以及南京,布局新的電池生產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蜂巢能源營業收入呈迅速增長趨勢,但尚未實現盈利。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實現營業收入9.29億元、17.36億元、44.74億元和37.38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3.26億元、-7.01億元、-11.54億元和-8.97億元。
蜂巢能源表示,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主要是由于公司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產能爬坡以及原材料采購價格增長等因素造成。未來隨著公司各地在建產能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營業收入將進一步提升,預計盈利水平也將有所改善。
4年融資超200億元
幾乎所有VC/PE都來了
眼下,幾乎所有的VC/PE都在投新能源,所有人都相信這是一條關乎國運、關乎未來的超級賽道。一路走來,蜂巢能源席卷創投圈,身后集結了一支豪華VC/PE陣容。
2018年,蜂巢能源正式從長城汽車中獨立出來,締造了驚人的融資歷程,如今身后集結了國內外幾乎所有知名VC/PE。據不完全統計,蜂巢能源自成立至今,已獲得7輪融資。背后的投資方不乏國投招商、碧桂園創投、中銀投、深創投、建信投資、熙誠金睿、IDG資本、浙大九智、啟泰資本、川能投、鼎暉投資等知名VC/PE的身影。
早在2020年4月,蜂巢能源就與國投招商正式簽署了投資協議,引入國投招商戰略投資。蜂巢能源對此表示,此次合作是公司成立兩年來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蜂巢能源將進一步對行業開放、共享發展。
隨后在2021年2月下旬,蜂巢能源宣布獲得35億元A輪融資,由中銀投、國投招商聯合領投,其他投資方包括金融街資本、常州創業投資、浙大九智、IDG資本、凱輝基金、海通開元、德載厚資本、長城控股等。這一次融資競爭十分激烈,蜂巢能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紅新在簽約儀式上透露,在A輪融資過程中,很多機構沒有分配到想要的足夠額度,“公司會創造更多投資機會,盡快啟動B輪融資和IPO上市準備工作!
距離A輪融資僅過去5個月,蜂巢能源的B輪融資隨即落地,融資總額高達102.8億元,投后估值為360億元。此次的投資方陣容依然龐大:由中銀投領投,聯合投資機構包括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碧桂園創投、深創投、建信投資、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團、海松資本、華興資本等,國投招商、浙大九智等原股東進行了大額增持。
幾乎所有的VC/PE都盯上了動力電池。經過B輪融資,蜂巢能源股東數已多達50家。蜂巢能源執行副總裁王志坤透露了更多融資細節:“事實上,有超過100多家機構主動找到我們,要求投資蜂巢能源。”他介紹,蜂巢能源在去年5月舉辦了投資說明會,6月底就基本上確定了投資機構的名單。但到了7月,還有很多投資機構上門想要投資的額度,蜂巢能源考慮到團隊要靜下心來,應該做好融資的收尾。
去年12月,蜂巢能源B+輪融資宣布完成,融資金額為60億元。本輪又有諸多VC/PE涌入,主要包括:川能投、大族激光、星宇股份等產業鏈合作伙伴,鼎暉投資、中移資本、興業銀行、優勢資本、人保資本、泰康投資等產業投資機構,以及湖州、鹽城、上饒等國資平臺。至此,蜂巢能源融資總額已超過200億元。
緊接著,海亮股份在今年2月發布公告稱,參投基金杭州涵智將以3.22億元增資蜂巢能源,占其增資后的股權比例為0.7%。這意味著,以此計算蜂巢能源的估值已經高達460億元,比去年7月B輪融資投后估值高出100億元。
太陽能光伏+動力電池+石墨烯
常州成為新能源企業的風水寶地
令人驚嘆的是,蜂巢能源的大本營——常州,正在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的風水寶地。
作為三吳重鎮、八邑名都,常州市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F代的常州是先進制造業基地,在多個細分行業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常州的新型碳材料產業集群總產值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石墨烯產業規模全國第—,高端碳纖維制備規模全國第一,在全國第一個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
在2021年的胡潤百富榜中,常州首富是恒立液壓的掌舵人汪立平。這是一家集液壓元件、精密鑄件、氣動元件、液壓系統等產業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高端制造企業,市值超過千億元。
時至今日,常州儼然是一個新能源產業重鎮。在全國各地爭相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時,常州便前瞻性地布局了上下游核心環節,從上游材料、動力電池、電控,到整車、充電設備等都沒有放過。數據顯示,2020年常州市新能源產業產值超過14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還是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生產基地,集聚天合、順風光電、天龍、億晶光電等龍頭企業,是國家級能源互聯網試點。
在蜂巢能源尋求登陸科創板之前,就在今年10月6日,坐落于常州的另一家動力電池超級獨角獸——中創新航,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中創新航的故事同樣精彩,2007年,中創新航的前身天空能源正式在沈陽創辦,兩年后更名中航鋰電。2015年中航鋰電迎來一次高光時刻,營收破10億元,同一時期的寧德時代營收只有8億元。
也是在2015年,中航鋰電入駐常州金壇,并在此后完成了多輪融資,更名中創新航。目前,中創新航背后的投資方名單包括成飛集成、金圓集團、金壇投資、紅杉中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基石資本、廣汽資本、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等。
2021年9月,中創新航宣布完成了新一輪股權融資,金額達到120億元。官方披露,這一輪融資除了得到常州政府、廈門政府、航空工業集團等原股東繼續增持外,還獲得了武漢、成都等政府國有投資公司、國家制造業轉型基金等支持。產業鏈上下游相關合作方也參與到該輪融資中。直到2022年10月,中創新航在女掌門劉靜瑜的帶領下順利IPO。
此外,還有更多的新能源企業在常州落地。今年年初,李一男宣布牛創新能源已經拉到5億美元的投資,團隊達到千人,研發和工廠在常州。常州與李一男淵源頗深,小牛電動車的工廠也設在這里。同樣,理想汽車的工廠也設在常州,當地還有星星充電、天奈科技、衛藍新能源等多個新能源企業。
憑借著充足的新能源項目,VC/PE也涌入常州設立基金。今年1月24日,IDG資本聯合基金戰略投資方中華煤氣,成立國內首支零碳科技投資基金,總規模為100億元,首期募資規模為50億元。投資界了解到,該基金正式落地常州,并得到常州市、武進區兩級引導基金的支持。
5月,常州龍城科創發展基金(有限合伙)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順利完成基金備案,首期規模100億元。這是繼去年2月的60億元天使母基金后,常州又一次大動作。至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VC/PE開始匯集常州。
回望歷史,每一波新產業浪潮,一定會催生新一輪的城市洗牌。如今坐擁火爆的新能源產業,常州在這條關乎國運的賽道上默默卡位。當年寧德時代與寧德這座城市互相成就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相似的一幕正在常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