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被指合作方履歷造假,曾經的鈣鈦礦熱門股奧聯電子股價在三個交易日內已跌去逾三成。
2月23日晚,奧聯電子最新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這次風波,將鈣鈦礦技術虛實帶入大眾視野。鈣鈦礦薄片
鈣鈦礦是什么?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技術”,是光伏行業的“顛覆者”?
所謂
鈣鈦礦薄片
鈣鈦礦是什么?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技術”,是光伏行業的“顛覆者”?
所謂鈣鈦礦,是應用于光伏發電系統中核心器件——電池片的技術,鈣鈦礦電池采用具有鈣鈦礦晶體結構的有機無機雜化的金屬鹵化物半導體作為吸光層材料。
作為第三代光伏電池技術,鈣鈦礦電池因其材料特性,理論上可實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應用場景多元等。因此雖然尚處于產業化初期,鈣鈦礦已吸引大量資本涌入。“鈣鈦礦的量產需要從頭到尾,建立起一條此前不存在的新的供應鏈。”業內人士稱自去年以來,能明顯感受到行業關注度升溫。
機構預計,到2030年,BIPV有望為鈣鈦礦電池帶來超千億應用空間。
鈣鈦礦“從0到1”:協鑫、隆基等均有技術布局,“押注”態度謹慎
作為第三代光伏電池技術,鈣鈦礦電池因其材料特性,相較第一代晶硅電池與第二代薄膜電池,理論上可實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應用場景多元等。
鈣鈦礦電池并非全新概念,自2009年首次面世以來已經過十余年發展,現階段尚位于產業化初期,暫未投入商用。
“目前正處于從0到1的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協鑫光電創始人范斌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協鑫光電新建的1m×2m尺寸鈣鈦礦組件作為全球首條100MW量產線已進入中試,后續將持續進行設備、材料、工藝的改良,希望2023年年內產品效率可達到18%。
協鑫光電前身是2010年由范斌成立于廈門的創業團隊,2016年獲協鑫集團并購。除協鑫光電外,纖納光電、極電光能等本土鈣鈦礦電池廠商亦先后完成中試線投產。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多家頭部光伏企業均公布在鈣鈦礦領域已有技術布局,不過對于“押注”態度較為謹慎。
隆基綠能(去年12月曾表示,鑒于鈣鈦礦電池技術的尚未完全具備規模化的條件,目前商業化大規模應用尚不成熟,此外,公司在鈣鈦礦等多種電池技術路線上進行了前瞻性研究,目前尚未看到技術盲區。
通威股份亦在2022年中報披露稱,公司全面展開了對全背接觸電池、鈣鈦礦/硅疊層電池等前沿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公司在新技術布局上不會落后,保持先進性,但量產時點會謹慎選擇,有經濟性才會更大規模投入。”一家光伏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如是表示。
招商證券研報提出,隨著研發效率不斷突破以及業界對于鈣鈦礦基礎性認知的加深,鈣鈦礦的產業化探索大幅加快,新進入者多,主流的晶硅企業開始布局。預計2023年行業整體規模有望達GW規模,明年或有GW整線落地。
資本市場錨定的是鈣鈦礦電池的轉化效率上限或將遠超晶硅電池,可大大降低光伏度電成本。
此外,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相較于工藝流程耗時三天以上的晶硅電池,鈣鈦礦電池生產流程簡單,可在45分鐘內將化工原料、玻璃、靶材、膠膜在單一工廠加工為組件。成本方面,東吳證券(7.110, -0.02, -0.28%)提出,目前GW級別晶硅組件產能投資需要7.5億元,鈣鈦礦組件投資需5億-7億元,略低于晶硅,考慮到目前鈣鈦礦電池處于起步階段,晶硅電池產業鏈已經成熟,預計未來鈣鈦礦組件產能投資大幅小于晶硅組件。
范斌告訴記者,不像新能源汽車需要考慮性能、安全、外觀等多重維度,光伏產品的維度非常單一——以光發電,因此度電成本就是最核心的評價標準。度電成本直接影響投資回報率,意味著這將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市場。
一條全新產業鏈在構建:資本加速涌入,2030年產值或可破千億
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鈣鈦礦”成為近期相關產業鏈上市公司最常被問及的關鍵詞之一。
投資者關心的背后,資本正在加速涌入鈣鈦礦這個“新風口”。
“目前資金是比較充足的,壓力都集中到了研發技術端。”范斌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協鑫光電在2022年先后完成數億元B輪與5億元B+輪兩輪融資,投資人陣容頗為豪華,包括騰訊投資、淡馬錫、紅杉中國、IDG等。纖納光電、極電光能等企業亦在近年持續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