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厚植企業家成長土壤、壯大企業家群體、點燃全社會全力以赴拼經濟的拼搏激情,在新的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2月24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交流活動暨2022四川十大經濟影響力人物頒獎典禮”在遂寧射洪市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厚植企業家成長土壤、壯大企業家群體、點燃全社會全力以赴拼經濟的拼搏激情,在新的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2月24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交流活動暨2022四川十大經濟影響力人物頒獎典禮”在遂寧射洪市舉行。
通過前期公眾投票和專家最終評審,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獲評“2022四川經濟影響力年度人物”。活動組委會認為,劉漢元是從四川走出來的企業家,更是執著于科技創新的追光者。
40多年來,劉漢元帶領通威踐行綠色發展,穿越行業周期,實現了水產飼料、高純晶硅、高效電池的三項全球領先。2022年,通威更是乘風而上,最高市值突破3000億元,成為全球首家營收破千億光伏公司,代表四川經濟實力站上世界舞臺。
雙主業發展 做社會需要可持續的事業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長江后浪推前浪,新興行業層出不窮……聚焦綠色發展的通威從中脫穎而出,從入局傳統農業到步入發展快車道,通威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思維敏捷的劉漢元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2006年,通威宣布正式進軍光伏新能源產業,先后布局了硅料和電池片兩大關鍵業務,成功完成了跨界轉型。2022年下半年,通威又正式進軍組件領域,將全產業鏈打通,順應光伏行業發展趨勢。
眼下,光伏產業景氣度不斷提升,根據通威股份2022年業績預告,公司2022年凈利潤預計為252億元至272億元,同比增長207%-231%,公司最高市值也邁上3000億元臺階。與此同時,通威具有代表性的“漁光一體”模式已遍布全國多個省份。
許多人贊賞劉漢元有前瞻性眼光,抓住了產業發展機會。劉漢元表示:“不同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社會需求。通威的兩次選擇,都是當時社會最大的需求之一,雖然產業有所差別,但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兩者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成為領航人 以技術創新推動行業變革
劉漢元其實是一個電子技術愛好者,他曾看到很長時間內中國的核心材料發展有所局限,對于整個光伏產業鏈,多晶硅既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也是光伏最核心的原料。在北大經管學院讀DBA工商管理博士時,劉漢元開始研究各種新能源話題,“深入研究下去,覺得光伏可能是人類未來賴以可持續發展的主流可再生能源。”
此后,劉漢元帶領通威聚焦新能源發展,堅持創新引領,經歷十余年磨礪,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挑戰者,成為全球光伏行業的領航人。
以通威旗下永祥股份為例,在國內光伏產業艱難發展的2010年-2015年,永祥股份通過四次技術變革,硅料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永祥股份的技改成功,不僅讓其躋身全球多晶硅企業第一梯隊,更是帶領了樂山地區多晶硅企業的復蘇。
劉漢元表示,在四川樂山、內蒙古包頭、云南保山三大高純晶硅生產基地,永祥股份已打造出了全球單體規模大、綜合能耗低、技術集成新、品質優的生產線,高純晶硅產能已達23萬噸/年。公司產品99%以上滿足單晶需要,部分達到電子級半導體硅材料質量標準,實現了高純晶硅“中國智造”,徹底改變了全球高純晶硅行業競爭格局。
“很多人認為我們抓住了一些機會。事實上,這是我們做好了準備,并在技術上攻克的結果。”劉漢元始終認為,光伏行業規模會越來越大,隨著技術的提升,成本越來越低,但也要知道如何在周期變化中提前應對、提前思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我們的生產成本一路從每噸100萬元,降低到50萬元、30萬元、10萬元,目前已控制在3萬元-4萬元/噸,產能規模從年產1000噸、3000噸,到1萬噸、2萬噸……2023年底產能將達到35萬噸,進一步鞏固高純晶硅全球龍頭地位。”劉漢元說。
從四川出發 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力量
初春2月,在樂山市五通橋區的眾多工業項目車間里,處處是如火如荼的生產景象。在四川永祥多晶硅能源有限公司精餾車間,各式自動化設備高效運轉,生產線滿負荷運行,從工廠生產出來的高純晶硅源源不斷輸送至全國各地的下游企業。
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去年,通威太陽能成為行業首家出貨量突破100GW的電池制造商,金堂基地二期項目、眉山基地三期項目如期投產,彭山項目有序推進。眉山三期項目從建成到投產僅9天,刷新行業紀錄。目前公司產能超70GW,連續6年成為全球產能規模最大、出貨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企業。
這些都是通威拼經濟搞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四川綠色產業跨越式發展的縮影。對劉漢元來說,2022年意義非凡,發端于水產,成長于農牧,立身于光伏的通威迎來了創業40年的節點,而劉漢元帶領通威的新能源產業探索之路,無疑成為了中國企業創新轉型的樣本。
中國光伏產業從“出生”之日起,就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激烈競爭。在能源革命到來的當下,以通威為代表的光伏企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推動著中國光伏產業的全面發展。
資料顯示,歐美日韓近幾年使用的光伏產品70%-80%由中國制造,中國制造占全球光伏產量的75%-80%。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光伏行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光伏發電成為最方便、最經濟、最用之不竭的能源。
“如今經濟環境在不斷升溫、變暖,尋找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投資點的時機,又展現在大家面前。2023年是非常關鍵的轉折之年,我對今年和未來幾年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感到信心十足,會有越來越多的川商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并貢獻更多力量。””劉漢元說。